高考时评类作文如何选择论据
2019-05-08盂晓东
盂晓东
时评类作文,是指命题者要求考生针对时事展开思考,写出有自己认知的文章。这种命题真正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对于引导青少年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可以对考生的思辨能力進行有效的考查。因此,时评类作文在未来几年一定还会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时评类作文对文体的要求较为宽泛,这给了考生极大的选择自由。但事实是,考生在文体上并没有百花齐放,而是绝大多数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议论文。个中原因,不难理解。相比于其他文体,议论文成文相对容易,篇幅也易于把控,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议论文出彩不易,要弥补这一遗憾,很大程度上要靠论据的丰富、鲜活、精准来实现。在这种情形下,如何选择论据,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以实例给大家介绍一下时评类作文论据选择的技巧。
时评类作文从所给材料的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道德类、励志类、审美类、情理类四种类型,选择的论据显然也不尽相同。
1.道德类
文题示例
2017年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深圳有一个名叫袁媛的7岁小女孩,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处乱不惊,果断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捅开高高的窗户,迅速关上煤气,随后跑到客厅拔打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地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而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也因此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不久前,在某央视主持人与娱乐圈的口水战中,网友得知偷税漏税的某女星曾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一事,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中国骄傲”?“国家精神”应该是什么?您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论据选择
道德类,材料的核心指向是人物的道德境界层面。考生在立意时应着眼于道德层面上的高与下。论据选择上,自然应是古今中外德高望重者的实例,或者是身份虽然平凡,但道德境界却明显值得众人称道的小人物的实例。下面就是某考生的佳作片断:
中国骄傲,绝不体现在身份、地位上,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里面固然有高山仰止的重量级人物,但更多的则是平凡的小人物。
人们不能忘记一对普通夫妇——王继才、王仕花。他们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人们不能忘记普通的“80后教师”张玉滚。事迹被当地人编成歌曲传唱的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人们更不能忘记普通扶贫干部张渠伟。16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一心扑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因长年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耳石症”“青光眼”,重度眩晕,几致失明;大山之中道路难行,他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些入选了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平凡人,他们没有铮铮誓言,有的只是行动与实干,平凡而伟大的他们赋予世界的只有爱,他们就是中国的骄傲。
人们也不能忘记,化名“兰小草”给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捐款,每年2万元,已经坚持了15年,并承诺希望能捐够33年的王珏;和父亲一起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国土的卓嘎、央宗姐妹俩……他们不都是平凡的人物吗?但他们同样赢得了全体国人的尊重与敬仰。他们有的是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良,有的是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守……总之,衡量一个人是否配得上“中国骄傲”的标准,是人品而不是其他。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因为只要我们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就有机会成为中国骄傲!(学生佳作《中国骄傲与身份无关》)
点评
写作者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国骄傲”,并准确把握住了这一关键词的内核——道德精神,于是选择了“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作为论据,很得体,也很有说服力。
2.励志类
文题示例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成为冠军,舆论哗然。作为外卖员,雷海为勤恳打拼,工作繁忙,但他也会抓住等餐或休息的间隙读诗,背诗。他一天花在吃饭上的时间,三餐加起来不超过半小时,钱数不多于25块钱。有人称他为“诗坛扫地僧”,有人说他“用诗词点亮人生”;但也有人说他“哗众取宠,迎合了大众审美”,说他“最终会像很多励志哥一样销声匿迹,因为真正精彩的人生还是要靠专业实力打拼”。
人生有很多种行走的方式,精彩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撰写一篇发言稿,作为班级的主题演讲。
论据选择
励志类,材料的核心指向是人物获得某种成功的原因。考生在立意时应着眼于取得成功的相关因素。论据选择上,自然应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实例,或者是成功者关于“成功”的名言。下面就是某考生的佳作片断: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成为冠军,尽管媒体对此有不同的声音,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执着的胜利。这也是古往今来,为无数成功人士所证明了的真理。
“一生就做好一件事”,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8”一季度网络人物的福建寿宁县竹管垅村农民刘石江,坚持43年在农村办了一个图书馆。农村接触书的渠道少,大家也不爱读书。20世纪70年代的“高才生”刘石江从毕业那天起,便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他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民间图书馆。图书馆不赚钱,他先后做过木工、养殖户、司机。恢复高考时,他没有去。“人啊,有了牵挂,就走不了了。我要是走了,大家精神寄托的地方就没了。”如今,刘石江已年过六旬,鬓发斑白的他和妻子一起“留守”在村子里,为有需要的老人、孩子们固守着一间藏书7000余册的图书馆。(学生佳作《又一场执着的胜利》)
点评
写作者抓住了材料中的“人生有很多种行走的方式,精彩人生各有各的精彩”的提示,将主题锁定在“人生的成功”上,因此选择了刘石江等人物来作为论据,论述只有执着的人才能成功,这样的人生也才称得上是值得骄傲的人生,算得上是成功的人生。论据选择恰当而典型。
3.审美类
文题示例
日前,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靖安校区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据网友上传的照片来看,如果不是被告知这是一所高校,肯定有人以为走进了影视城,因为该校区无论是建筑还是装修的式样,都类似于故宫这样的宫廷建筑,非常的雄伟,护城河、城墙、黄色的琉璃瓦、红墙、汉白玉围栏一应俱全。仿古校区一出现,立即遭到网友“到底是上学还是上朝”的吐槽。而在得知其背后有10亿元巨额投资时,不少人更是瞠目结舌,认为学校“不如把钱投入到科研中”。
对于高校斥巨资打造仿古建筑,你怎么看?请给校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论据选择
审美类,材料的核心指向是人看问题的方式方法。考生在立意时应着眼于如何看待事物,如看问题一分为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等。论据选择上,自然应是古今中外哲人、智者的实例,或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下面就是某考生的佳作片断:
作为现代社会的专业教育教学机构,选择这样一种复古、传统的风格建构校园环境,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可以说,高校打造仿古校区,无非是想通过独特的校园建筑风格来扩大知名度,以达到竞争生源、拓展市场的目的。但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舍本逐末,绝非明智。就像2015年9月底,江苏宿迁在主城区内多个路段绘制“3D斑马线”一样,初衷固然可以理解,但却因为存在安全隐患而仅仅现身一周便黯然离场,徒留笑柄。曾记得,建筑大师、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籍得主王澍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对他心目中最丑的建筑一一迪拜的亚特兰蒂斯饭店和外形为铜钱状的中国沈阳方圆大厦进行评价,对于前者,王澍说:“从生态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在世界能源、生态都如此危机的前提下,迪拜人为了满足娱乐的欲望,在一个几乎没有水的沙漠里人造这么一座建筑,绝对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对于后者,王澍说:“铜钱形状确实充满了中国味,但它的钱味更浓。至于為何觉得它丑,是因为英国一个建筑史家说过‘如果一座城市的建筑是庸俗的,那么整座城市里的人都将跟着它变得庸俗。”《学生佳作《大学仿古建筑丑在何处》》
点评
对“高校斥巨资打造仿古建筑”这一事件,作者写高校忘记了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而去追求一些离奇的建筑造型设计,折射出了丑陋的价值观。作者选择了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先生关于“大学”的经典论述,选择了建筑大师对最丑建筑的认识——铜钱造型的建筑透出的拜金主义思想,沙漠国家建造的摩天大楼与其所在国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极不协调等,就使得高校一味盲目追求校区建筑风格做法的荒唐暴露无遗。论据选择很有杀伤力,一针见血,入骨三分。情理类
文题示例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论据选择
情理类,材料的核心指向是合情或是合理的评判。合情,就是合乎人之常情;合理,就是合乎人类社会所制定的法则、法规。这类文题,多数是时下的热点事件,或争议事件,考生在立意时可见仁见智。论据选择,则根据自己的褒贬评价选择与之对应的论据。这种论据,多数应该是与材料相类似的发生在其他地方的新闻事件。下面就是某考生的佳作片断: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你迫于无奈,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尽管从法理上讲,你的做法应该得到支持,但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同样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不?季羡林之子季承在父亲去世后,出书披露父亲自私无情的一面。尽管季承一再声明想还原真实的父亲形象,但从中国的伦理学角度上看,季承的这一做法还是很值得商榷的。同样,女儿采取的举报方式,简单粗暴,很容易将事态扩大化,不利于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和睦。女儿是否除了举报,就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更好的方式了呢?我想,恐怕不是。(学生佳作《给小陈的一封信》)
点评
近年来,情与理、情与法纠结的案例屡屡出现,规则面前能否变通,法律的权威性与执法的人性化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等等,给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探讨空间,各方也都见仁见智。本文的写作者抓住了女儿做事方式的简单粗暴,认为其与传统伦理观不符合,且举出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遭受非议的例子作为论据,这样很能引发读者的深思。从写作者这一论据的选择上,读者也不难领悟到写作者的用心良苦,无形中对其观点的合理性有了更多的理解与赞同。
时评类作文的论据选择,前三类与以前的材料作文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考生在这方面的储备也相对充足,但是对于第四类,很多考生因备考时间有限而无暇顾及,从而缺乏与材料相类似的新闻素材,在论述中,显然就只能就事论事,缺少“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以至于文章显得单薄,说服力大打折扣。可以说,丰富翔实、纵横捭阖的新闻材料,会让这种时评类作文锦上添花。一些考生“丰富翔实”不起来,除了因为思考得不深不透,还与自身生活经验的贫乏和知识面的狭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笔者建议中学生朋友平时不妨多对知识和经验进行积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