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雅俗之间,妙手生花
2019-05-08洪柳
洪柳
剪纸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早在唐代,剪纸技艺便已经臻于成熟,宋代及以后,剪纸的种类、用途、花样等都更加丰富。明清时期更是趋于鼎盛,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并与各地风俗文化产生了较强的关联,如西北地区剪纸较为朴实、大气,而江南地区则偏于灵秀、细腻。
从我们如今最熟悉的窗花,到婚庆时必备的喜字花,再到彩灯、服饰、祈福活动中广泛运用的剪纸技艺,剪纸既是传统女性必备的女红手艺,也一直承载着民间的美好愿景。
窗花:花送春光
“二十八,贴花花。”这句流传广泛的民谣,反映出的便是农历春节前人们阖家团圆,一同在家中贴上新的窗花,祈愿来年事事如意的场景。一贴上窗花,便一下子有了“年味”,令人心情舒畅。于中国人而言,窗花已经成了一个温暖的情结,与过年、团圆、归家、辞旧迎新等相连。这也是剪纸艺术中最为人所熟知、最受欢迎的门类。
窗花多采用吉祥图案,如“年年有余”“子孙满堂”等,也有一些民间传说、民间戏曲题材的,如《西游记》《水浒传》中的人物等,妙趣横生,烘托出热闹的氛围。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窗花剪纸没有固定的模板,有较为传统的圆形、方形,也有不规则的形状,为创作者留下了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人们常常因地制宜,配合不同的窗子形状、样式、空间,将窗花剪出最为合适的花样,以达到最佳装饰效果。
除了最常见的红色,窗花还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如色彩更为明丽的套色剪纸、彩色剪纸以及立体感较强的浮雕剪纸。江南地区盛产丝织品,人们还将丝绸与纸相结合,制作出别具风格的窗花。
同样流行于春节的剪纸艺术还有“门笺”。门笺是一种装饰刻字,色彩鲜艳,一般会贴在门楣、窗户、水缸等处,笺上有各种纹样、图案和吉祥话语。门笺源于古代的厌胜习俗,传说有消灾避凶的寓意。在唐代诗人韦庄的《春盘》中,就描述了贴门笺的民间风俗:“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剪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门笺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有的先染出多种颜色的彩纸,叠在一起进行刻印,再让不同颜色的彩纸之间相互填补虚实、彼此映衬;有的则采用单色纸,但非常注重刀法,以精湛的技艺剪刻出细致、精巧的图案。
春日时节,古人还会剪出春蝶、春钱、春胜等,点缀在花间或戴在头上,以表达迎春祈福的心愿。以金银箔纸裁剪刻出的幡胜,也一度是富贵人家喜爱的装饰物。
喜字花:百年好合
一提到结婚,中国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画面,一定会是那个大红的喜字。喜字花,正是剪纸艺术的又一个主要门类。喜字花,又称为礼花、嫁妆花等,是婚嫁时使用的剪纸,可以贴在镜子上、墙上、妆奁上等,也可以单独摆放、悬挂,寓意婚姻和谐美满、家运亨通、人丁兴旺。
在传统社会中,婚庆习俗十分考究,而喜字花便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不过,和窗花相似,喜字花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规范,一般以自由、欢快、热闹的风格,表达出新婚的喜悦与祝福。喜字花之所以有“嫁妆花”的别名,是因为它多出自新嫁娘之手。于古代女子来说,剪纸与刺绣、裁衣等技艺一样,都是展示自己心灵手巧的方式,而婆家也会因为娶到了手巧的媳妇而倍感骄傲。
喜字花常常使用“花开并蒂”“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象征夫妇情深、百年好合的专有图样,也有“双喜临门”“富贵连年”等应用范围更广的花样。与一般窗花剪纸不同的是,喜字花中往往会带有“喜”“囍”“禧”等字样,与周围的图案相互映衬,主题非常突出,但形式相对而言较为简练,不会过于烦琐。石榴、葫芦、牡丹、铜钱等吉祥纹样,在喜字花中十分常见。
喜字花的功能不限于婚庆,还可以延伸到求子、祝寿、恭贺乔迁等与喜事相关的领域,内涵丰富。另外,在每年正月初七的“人日”,古代也有把纸剪成人形,贴在床头来求子的风俗。
灯花:摇曳生辉
上元节被认为是古人的狂欢节、情人节,向来热闹非凡,不仅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爱情故事,更有火树银花、十里花灯的华丽点缀。上元赏灯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西汉,从隋唐至明清则越来越盛行。除了上元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有看花灯的风俗。
民间习俗催生了花灯的发展,传统花灯种类复杂,精巧可人,设计别出心裁,有走马灯、荷花灯、绣球灯、龙灯、鱼灯、青狮灯、佛灯等数百种不同形态,原材料包括丝织品、金属与纸张,而剪纸工艺则是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灯大量利用剪纸的镂空效果,剪刻出各种图形,在灯内烛光的照耀下,镂空的图案会透出光亮,显得玲珑剔透,妙趣横生。花灯一般会采用人物故事、奇花异草、动物等剪纸样式,装饰性极强,给节日增加喜庆、浪漫的氛围,也在古人的诗歌、笔记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记。明代郑之文的《金陵元夕篇》这样描述元夕花灯的千姿百态:“歌舞唯应此夕陈,鱼龙百戏竞争新。银花绛树开千丈,佛火神灯照百轮。”
剪纸艺术富于变化,而花灯则将这一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高超的剪纸艺术,可以使花灯极具层次感,并呈现出动态之美。最富特色的走马灯,就是用彩色纸张剪刻而成的。清代的《燕京岁时记》里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这是利用光影的变化,营造出动感。在节日期间,人们还会用纸糊出才子佳人、戏曲人物、神仙佛道等形象,装在长长的竹竿上,栩栩如生,如梦似幻,与花灯相映生辉。
居所与服饰:寻常之美
剪纸用途广泛,是传统民居的重要装饰物,其中尤以顶棚花、墙花和装饰贴花最为常见。
顶棚花,顾名思义,是贴在房屋顶棚即天花板上的装饰剪纸,现在北方一些农村地区依然可以看到。相比于窗户、门楣、家具等,天花板面积较大,给剪纸装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顶棚花常常由中间的大型团花和四角的角花组成,与传统建筑中的“藻井”有异曲同工之妙。团花、角花的图案环环相扣,有较强的关联性。顶棚花一般采用简单的红色,显得大气、整洁,具体花样则根据房屋主人的喜好、品位和实际需求而选定。
墙花是贴在炕、床周围的剪纸作品,在北方和南方都可以看到,不过地域风格有明显的差异。有的人家还会使用彩纸进行剪刻,色彩丰富艳丽。除了墙和天花板,剪纸还可以广泛地用来装饰家具,柜、橱、床头、梳妆台,都可以作为贴花的地点。在一些较为传统的地区,米缸、水缸或盆子上也会贴上花,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剪纸与服饰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民间制作鞋子时需要使用“鞋花”,即先用纸剪出鞋子的底样和绣花纹样,然后依据图形来进行制作。民间女性亲手制作的鞋子,传递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息。鞋花的图案往往左右对称,因具体纹饰不同而分为满底式、鞋头对称式、散点式等,选择的图案大多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比如可爱的虎头鞋,就寄托了母亲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期待。传统服饰上那些精美绝伦的刺绣图案,也离不开精致、多变、丰富的剪纸底样。
雅俗之间,妙手生花。打开一副剪纸作品,便可以看到一种美好的期许与情愫。剪纸源于民间,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却凝聚着普通人的智慧、情感和趣味,既平实亲切,又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无论是年节时使用的窗花,婚庆中使用的喜字花,还是精美绝伦的灯花,寻常百姓家中的顶棚花、墙花,抑或是巧手女子做鞋子、刺绣时使用的剪纸底样,都充分展现着剪纸这项艺术的魅力。
剪纸成本很低,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制作出一件精美作品。与许多传统艺术不同,剪纸的发展很少有文人、士大夫阶层人士的参与,因此民間气息浓厚,并随着社会变迁而持续更新着题材和形式,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