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并无必看之书
2019-05-08叶倾
叶倾
我只承认自己是手艺人,码字写文和打毛衣没什么区别,好写匠和好木匠一样,都靠一万小时的训练、眼力和一点点悟性,但我不反对其他人当我是读书人兼人生导师。
时常有朋友熟人带着孩子来问:“如何让他爱上阅读?老师说孩子成绩不好,让加强阅读,我买了书呀,买好多他都不看,他只看玄幻……”
我脸上笑眯眯:“得引导,得跟老师多沟通,得培养阅读习惯……”心里暗暗叹气:您府上有酒柜没书柜,您只打游戏从不看书,尊夫人前些年看晋江,如今发现躺着看网大更舒服——为什么你们绝对不爱的事物,让孩子爱?
总有值得认真对待的少年,郑重给我呈上某个高分书单,多半是《小王子》《麦田里的守望者》《身边的经济学》……似曾相识的书目依次出场,排名视出处而略有不同。
少年为自己的不争气而尴尬:“我知道某某是好书,但我看不进去,怎么看也看不进去,我要不要去买个课或者参加读书会?”
我答:“看不下去就别看。”
少年们泰半一惊:“这可是必读书……”
我吐露真言:“除了义务教育的课本,世上并无必看之书。”
如果书对人有所价值,那是因为它像陨石一样击中了读者的某一处,记忆、幻想、灵魂都发出呼喊,听到了那来自外太空的电波。
《红楼梦》里,香菱读到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赞不绝口:“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如果没这亲身经历,她能深切体会这两句诗吗?如果不能体会,背得滚瓜烂熟又有何用。
一本书永远都是不完整的,直到读者参与它的创作,所以读不懂、看不下去、觉得没劲儿的书,对你而言,就是鸡肋。即使你被逼迫着与它死磕到底,那也只是“表演阅读”。有时候,骗过自己骗不了别人,也有时,骗过别人骗不了自己。
阅读是需要门槛的。我绝不主张中学生读《罪与罚》,这是曾经惊动西方文学界的书,吴尔芙说:“读了它,才知道恶居然有这么多层次。”连最聪明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蜜里调油喂大的孩子们如何能懂?
阅读也跟性情趣味深有关系。我不看打仗的书,连《战争与和平》都半途而止。我就任性了怎么样?我就不喜欢看打打杀杀不行吗?
书单的可信度我也向来存疑,到底是谁把《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当作小学生必读书目?连我认识的几个大学生都表示看不懂。还有,谁丧心病狂,居然列出“一生中必看的一千本书”这样浩繁的书目?
我不知道书单的始作俑者是谁,但我估计它的问世来源于年轻人的迷茫:书山重重,怎样才能走到白云深处有人家;文海茫茫,传说中的海外仙山在哪里。于是,一单在手,心里熨帖了,它像高考秘笈一样,指引了方向。
然而别人的阅读地图未必对你适用,你有自己的航向。你认定那是必读的,但又确实不想读,最后,不是拖延症就是焦虑症:我明天就开始看,但今天先玩会儿;还有这么多书没看,怎么办……
我诚实的建议就是:既然读不下去,不如找几本读得下去的书看看。别担心那只是闲书。开卷有益,闲书未必那么闲:你最初的古代文化常识,可能来自诗词;你对社会人文的朦胧认识,可能来自小说。凡来过者,必留下痕迹。你读过的书中的字字句句,将如何隐约地浮现在你的生命里,现在的你,还意识不到。
总有哭泣的深夜,你会主动向书本寻求答案。你思考生命与意义,反复思量,像盲人用双手再三触摸。你若有所得,若有所悟,却悟不透。这时候,也許一本启蒙级别的好书足以让你豁然开朗。一句话、一行字,像突如其来的碘伏,淋在你新鲜的伤口上。好痛,痛里有安慰,这清洁是疗愈的开始。
学习,是让自己丰厚的唯一方式。只是,不必逞强,不必为难。
你当然会错过很多好书——可是,随便去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你都会知道,全世界的好书那么多,穷你一生都读不完。遇见,是因缘际会,遇不见,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