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品格培养的可能路径
2019-05-08马忆兰张志峰
马忆兰?张志峰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必须抓住一切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成就一个个大写的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是德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品格?笔者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吃透课程标准,找好学科课程与学生
品格培养结合点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德育是围绕这个主渠道,或者说在这一主渠道中展开的。所以,学校德育一定要从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教学角度来思考落实的问题。我们知道,不同学科课程其核心价值是不同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国家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的价值进行了确认,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对不同阶段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为了进一步明确各学科育人价值,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见表1)。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主要体现。培养良好的品格,从宏观上来说,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课程标准,找到不同学科与品格培养的宏观结合点。如,语文学科以阅读鉴赏培植人文素养,数学学科以建模教学培养生活素养,英语学科以文化差异培养国际素养,物理学科以科学实验培养意志品格,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生物学科以和谐共生培养生命素养,地理学科以珍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历史学科以名人故事提升爱国热忱,音体美等学科以艺术审美升华学生品格。这样,各学科教师在学生良好品格培养中才有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二、注重习惯养成,找好学习过程与学生
品格培养结合点
学生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过程。要知道,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于其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在于他的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学生一段时间内在家做作业而没有玩手机,这就是他们自律和负责的表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克服自己的惰性,这就意味着他在塑造自己的意志品格;学生日复一日地刻苦学习,这就意味着锤炼了他勤奋的品格。但是这一结果并非完全自然发生的,需要有意识地强化。笔者曾选取我校2014届与2016届两届各200名高三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前者在英语学习中对品格培养顺其自然,后者则有意识地加以强化。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意义的认识、学习坚持的意志、较强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对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方面,后者要明显优于前者。
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几个关键词不能忽略。第一,按时。必须培养学生按时学习的习惯。一个学生善于控制自己,按时学习,就打下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这样的学生,学习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而且这样的学生做事有规划,对自己有控制力。第二,坚持。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副对联讲得好:“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学习的过程有欢乐,有痛苦,在这个过程中,最能培养一个学生的意志品格。第三,主动。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一定要端正学习动机,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主动设置成长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第四,反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反思,才能将前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反思的过程也是批判、质疑的过程,有助于批判、创新品格的培养。
三、依据教师性格,找好教学风格与学生
品格培养结合点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很少因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影响教学风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教师性格、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其中,教师的性格对教学风格的影响最大。教师的性格是不同的,有的教师内向,有的教师外向。当然,这里的外向与内向只是相对而言,大多教师都是混合型性格,即有的偏外向型性格,有的则偏内向型性格,这里指混合型中的两种偏向。
一般来说,偏内向型性格的教师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思想,在学生面前往往比较严肃,但他们做事认真细致、有条不紊。上课思路清晰,逻辑性比较强,解释分析到位,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吸收。但是,这样的教师一般都强调制度,强调工作和学习的严谨性,是非分明,一视同仁。学生往往守纪律,学习认真踏实,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活力不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
有的教师偏外向型性格,他们热情,喜欢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学生关系往往比较融洽。他们的上课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他们往往缺少深入思考,做事比较粗心,教学缺少严谨,条理不够清晰,甚至会出现差错。课堂上往往比较松散,学生纪律不够严明,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表达,愿意接受新事物。
两种性格所形成的教学风格各异,从知识性、纪律性和学习的有效性而言,内向型的教师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从人文性、民主性和学习的创造性而言,外向型教师又具有优势。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如外向型性格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良好品格。另一方面,教师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所以需要努力寻求两种优势相结合的教学风格,克服自身的性格缺陷,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如内向型性格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如视频、音乐等)配合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四、改善师生关系,找好教师行为与学生
品格培养结合点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一把钥匙。“尊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的秘诀就藏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远非仅仅是传授和接收的简单關系,还包含着相互情感关系,譬如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职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对教师的热爱、敬重和崇尚;等等。教师与学生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才能接纳、相容与共进,也才能促进良好品格的生长。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最能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生长?有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人人平等是现代文明的一大特点,平等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生长的主动性。尊重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只有弯下身子,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才能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理解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只有师生之间有深度的理解,才能够消除隔阂,成为朋友,教学相长。
教师如何行动,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爱学生。这种爱,不但要藏在心里,而且还要挂在口头,付诸行动上。爱学生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心里相融,情感相通。爱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沟通,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生尊师、师爱生的良好氛围。伴随着这种氛围,各种教育影响就会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一定要建立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把阳光洒向全体学生,既不偏爱优等生,也不歧视“后进生”,对好的学生不偏袒,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善于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其次,教师要注重身教。教师优雅,学生也就学会了优雅;教师幽默,学生也就学会了幽默;教师刚毅,学生也就学会了刚毅。教师一定要增强道德敏感性,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句亲切的话语都可以影响到学生。教师的良好品行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品格教育。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必须抓住一切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成就一个个大写的人。
【马忆兰,江苏省苏州市第四中学;张志峰,江苏省苏州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