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基于安徽茶农行为视角
2019-05-08周爱珠
周爱珠
(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茶叶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载体,始终是全社会的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茶叶产业发展进步的同时,质量安全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我国茶叶产业陷入困境。从国外环境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制定了严苛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这对于我国茶叶产品出口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质量壁垒,使得我国近几年的茶叶出口量瓶颈和下滑趋势。从国内环境来看,伴随着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消费者对其质量安全存在担忧甚至恐慌,不利于国内市场扩大和维持。因此,研究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徽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茶叶是安徽省传统特色农产品,全省有58个县(区)产茶,茶业已经成为安徽特色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茶叶产业的发展对安徽农业及整体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以安徽省为例,探究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并实证分析,以期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及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梳理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农产品供应链角度。Abdelhakim,Ruben(2009)从农产品供应链角度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策略[1]。Dana,Jan-Olof,Stuart(2009)从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可再生资源角度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策略[2]。Whipple等(2009)从企业角度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3]。Ahumada,Villalobos(2009)提出农产品供应链的诊断模型,以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胡玉贞等(2011)以茶叶供应链为研究视角,提出优化措施以保障质量安全[5]。尹军峰等(2014)对茶叶供应链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6]。
(2)农产品或茶叶的安全体系分析及构建角度:Michael等(2006)指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并提出安全体系构建方法[7]。吴迪等(2009)构建了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体系以提升质量和竞争力[8]。伍雁南(2011)分析了解决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必要性及其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9]。严可仕等(2013)分析了茶叶质量安全状况并构建茶叶质量安全指标体系[10]。
(3)关于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Carvalho(2006)分析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11]。李秀峰等(2007)分析了农药残留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负面影响[12]。姚清华等2014)针对已有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13]。秦明、王志刚(2014)指出农药残留是当前茶叶质量安全的重点问题[14]。
(4)农产品或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角度:苏春森(2007)调研了福建省茶叶质量问题,并指出了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15]。冯娟娟(2009)针对环境污染对茶叶质量的影响展开分析[16]。陶学明等(2014)分析了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17]。
在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中,农药残留是关键因素。这又与茶叶生产者——茶农的主观行为不可分离。对茶叶质量的管控应从源头上进行。因此,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安徽省为例,实证分析茶农的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2 实证研究设计
2.1 指标设计及变量描述
2.1.1 指标设计 茶农生产行为复杂多变,结合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本文选取以下因素作为实证研究变量。第一,个人特征,主要包括茶农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等统计学变量;第二,茶园及相关产品特征,主要包括茶园面积和收入两个方面。第三,茶农的意识行为,主要包括主观意识和生产行为两个方面。第四,茶农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茶农与社会组织、相关协会的关系。第五,政府支持。
2.1.2 变量描述 实证研究变量描述及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及定义
2.2 问卷发放与描述性分析
2.2.1 问卷发放 采取随机抽样,通过问卷调查对安徽省主要产茶区的茶农进行实证分析。采取一户一份的形式,当场完成问卷,共发放问卷207份,回收183份,有效问卷169份,有效回收率为92.3%。2.2.2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 数据分析
3.1 模型检验
首先采用似然比检验判断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是否显著,结果如表3所示。似然比的统计量为52.178,Scored的统计量为237.265,Sig值为0.000。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模型成立。
表3 模型的likelihood ratio test检验
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茶农生产行为受到个人特征、收入状况、家庭规模、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具体影响作用需做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判断。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估计结果
由表4的模型估计结果可知:茶农的生产行为受到多因素共同影响且影响作用不尽相同,具体分析:
在所有的变量中,性别、年龄、家庭人数对茶农使用安全农药的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三个变量的Sig值分别为0.173、1.578和0.066。这主要是因为茶农行为通常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由家庭共同决策并产生行为。因此,被访者的性别和年龄并不能影响或决定整个家庭的行为。家庭人数可能与人均收入有关,但并不是家庭人数越多,追逐利润的行为就越明显,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显著关系。另外,茶农与下游企业合作也并不能促使茶农使用安全农药(Sig=0.168),这主要是因为,下游企业对茶农的行为存在双重影响,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下游企业的需求,因此,并不是合作关系越密切,茶农安全生产行为就越明显。
受教育水平、专业人员指导、政府政策支持、政府资金支持与其使用安全农药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关系,Sig值分别为0.008、0.003、0.000和0.004。这主要是因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质量安全的意识越强,对专业知识越了解,对绿色安全产品的需求越强烈,因此,受教育水平与茶农使用安全农药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专业人员的指导越全面、越详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专业问题就越容易得到解决,这样,茶农越有可能选择安全农药,而不是一味追求利益而选择低成本的非绿色农药。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作用显著,尤其是资金支持,也就是说,对于茶农安全生产行为,政府的各项支持会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另外,茶农自身的安全生产意愿,如多付出生产成本以进行安全生产,也对安全生产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而茶园面积、茶叶收入状况与茶农使用安全农药的行为呈现负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76和-0.129。也就是说,茶园面积越大,茶农使用安全农药的可能性越小,这主要是因为,在茶农人数一定的情况下,茶园面积越大,茶农对生产过程的速度和效率关注得更多,而对质量的关注会下降。茶叶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大,茶农使用安全农药的可能性越小。这主要是因为,茶农家庭总收入中很大的比重来自于茶叶收入,那么,茶农就会更加关注茶叶所带来的利润和收益,从而使用安全农药的意愿和行为会降低。
4 对策建议
4.1 提高茶农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
由于茶农的受教育水平和安全生产意愿对安全生产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通过相关培训和学习提高茶农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安全观念,安全意识等,从而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进而提升茶叶市场竞争力。
4.2 加强专业指导,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
由于专业人员的指导对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存在正向的影响,因此,应促进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建立茶叶合作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积极提高茶叶质量、扩大销售渠道、建立茶叶基地、加强茶叶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沟通,为茶农和茶商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指导,实现农户与市场对接。
4.3 实现区域联合,强化品牌建设
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应强化我国茶叶产品的品牌建设,形成精准的品牌定位。如针对茶叶种类、针对不同层次消费者设计、生产不同品牌。同时,最大限度进行区域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品牌。在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独占四朵,这是安徽省有利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加强地区间资源整合,加强合作,在茶叶产业链全程实现标准化,强化茶叶精加工,必然能够提升我国茶叶尤其是绿茶的产品品质,增加茶叶产品出口额,提升茶叶品牌国际地位,增强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4 加强政府支持
加强政府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包括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茶叶质量标准、茶叶包装标准、茶叶贮运标准及质量认定标准等,建立和完善监测检查手段,健全茶叶质量认证监管体系,强化茶叶质量管理与认证,实施认证标志管理制度。另外,政府应在安排适当的专项资金,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