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9-05-08曾丽蓉
曾丽蓉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麻醉科,广东 中山 528415)
对于较为复杂的重要手术,为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动脉血压进行实时监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1]。以往多采用常规的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虽然操作简便,但需要进行多次的穿刺才能够成功置管,然而若采取此种措施,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的动脉血肿与血管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患者承受严重的额外病痛[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主要采用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能够有效地弥补常规技术的不足,获得显著的应用效果[3]。本文将重点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5月择期手术需行桡动脉穿刺患者90例,按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分成3组,即短轴平面组、长轴平面组与斜轴平面组。短轴平面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48~63岁,平均(55.5±4.8)岁;长轴平面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9~64 岁,平均(56.1±5.1)岁;斜轴平面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50~65岁,平均(57.2±4.9)岁。纳入标准:①行重大手术且需要进行桡动脉穿刺;②未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合并症;②穿刺部位及其周围存在感染或伤口。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本实验。对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显示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连接多功能MP20监测仪(美国PHILIPS公司E.0版)以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液流变情况、自动化无创性血压值与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双臂外展,并对肘部进行固定,先建立16 G静脉通路用于动脉置管前输液,选择患者非优势前臂(一般为左侧前臂,在术前访视时完成Allen试验)准备桡动脉穿刺,将患者手臂外展背屈,使用纱布卷将腕部垫高,以使手腕处于旋后伸展位。采用美国SonoSite NanoMaxx超声诊断仪,将探头频率设定为7.5 MHz,深度、增益根据个体情况调节,选用左侧桡动脉桡骨茎突上为穿刺点,探头、皮肤消毒,超声探头与前臂皮肤表面接触部分涂抹少量无菌利多卡因凝胶作为无菌耦合剂后开始扫描,长轴平面内法穿刺针与超声仪的抬头纵轴平行的方向进针,短轴平面外法时进针方向与探头纵轴成90°,斜轴平面法先用短轴探查桡动脉的位置,随后将探头在原位逆时针旋转60°,探头标记指向患者血管近心端,即为桡动脉的斜轴平面,3组均在定位后使用2%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11020558,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局部浸润麻醉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1.3 观察指标
3组患者的总穿刺时间、置管成功率(尝试3次穿刺均抽出动脉血液)、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与动脉血肿等并发症(主要为动脉血肿发生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的总穿刺时间、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比较
斜轴平面组的总穿刺时间明显短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明显少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并且长轴平面组的总穿刺时间明显短于短轴平面组,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明显少于短轴平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的总穿刺时间、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比较
2.2 3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与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斜轴平面组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长轴平面组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短轴平面组,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短轴平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与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对于实施大手术的患者而言,为确保术中安全性,需要实时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重点在于监测患者的血压。然而若采取常规的设备进行监测,则将对手术的进行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采取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监测[4-5]。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广泛应用于围术期的监测与治疗指导,其中桡动脉穿刺测压是目前最常用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6]。传统桡动脉穿刺置管通常采用触摸脉搏搏动盲法穿刺,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作为传统盲法穿刺的替代或补救措施,已逐渐在临床麻醉、危重医学中得到应用[7-9]。目前仅有少量文献比较长轴平面法与短轴平面法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技术,但都存在一定的缺点。短轴法可以清楚看到动脉周围组织和结构,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动脉、静脉,但缺点是很难在超声图像上跟踪穿刺针的进程,长轴法可以看到穿刺针进针方向,整个穿刺过程可以清楚看到穿刺针穿过皮肤皮下组织等进入血管,但很难确定血管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10-11]。正是基于上述论述,需要使用一种更加有效的技术进行监测。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斜轴法进行置管,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超声引导下颈静脉穿刺术,可良好地显示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相邻关系,并且可以跟踪穿刺针从入皮到进入血管的全过程。此技术结合了长轴与短轴平面技术的优势,不仅可见清晰监视针体行径方向,同时可以清楚观察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依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使用斜轴平面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可降低危重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误穿颈总动脉的风险与缩短穿刺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刺穿路径[12]。通过本项研究结果可知,对患者予以斜轴法进行置管后,患者的总穿刺时间明显缩短,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置管成功率显著提升至90.00%,动脉血肿的发生率显著降至3.33%,主要原因在于在超声的辅助下,斜轴法置管能够有效地获得清晰的视野,从而能够有效地明确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进而能够有效地确保置管的准确性;在普通的桡动脉穿刺中,由于医生未具有良好的操作技术,因而将对桡动脉造成较大的损伤;然而当使用斜轴法置管后,由于能够准确地进行置管,从而能够有效地对桡动脉形成保护,进而有效地避免产生多次不良置管现象发生,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首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