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市闽安镇历史文化初探

2019-05-08吴小瑜

黑龙江史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闽江摩崖龙门

吴小瑜

(福州市马尾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福建 福州 350015)

闽安镇位于福州市亭江镇南部,闽江下游北岸,距福州城区28 公里。三面靠山,一面临闽江。一条大河(邢港)从西北丛山流贯本境,绕山盘山,东注入闽江。受棋盘山拱卫,邢港自古以来便是避风良港,形成山环水抱的江南水乡特色。地质构造处在中国东南沿海华夏系,第二复式隆起带东缘福州盆地东侧,系闽江口溺谷海湾型游沙堆积,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日照充足,东南风向为主。总面积约7.7 平方公里。

一、闽安古镇历史沿革

闽江流经闽安镇时,两岸山势陡峭,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多绞,使闽安镇成为闽江入海口进入闽江上游的咽喉要地。其地势雄震八闽、安如磐石,地名即取“安镇闽疆”之意。闽安镇在秦代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武帝灭闽越国后属冶县,东汉时属候官县,晋代属原丰县,隋代属闽县。从唐代以来地位十分重要。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时闽安为镇建制。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时撤镇但翌年又恢复建制。明洪武二年(1369年),闽安镇复设巡检司衙门。清代派水师驻扎于此,并在当地修建石头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亭江和闽安镇合并设闽亭镇。建国后闽安则成为福州马尾区亭江镇下的一个自然村。习惯上仍称其为闽安镇,本文采用闽安镇这一称呼。

早期的闽安镇设在田螺湾西北面一代,俗称旧镇。后来建迥龙桥,闽安镇向东北发展到邢港西南岸。闽安镇虽然面积不大,但经历代朝廷营建,其建筑格局呈城堡形式。镇区内文、武衙门并列,民居、兵营分陈,街市、商号密集,寺庙、庵观棋布。环镇周边有屯兵寨城、烟墩烽火台,沿江岸有水汛营塘、海关、厘金、盐管、炮台。其建筑风格保留历代精华,形成府城型的市镇,并有边防重镇、海关口岸的风貌,被誉为东南明珠,闽疆首镇。2007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又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主要文物简介

闽安镇文物点总共有5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迥龙桥和协台衙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林述庆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郑岐峰家族墓、林述庆故居、闽安龙门摩崖石刻、陈良明殉难处。还有不可移动文物43处,闽安的文物主要分为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等,这些文物古迹形象地记录了闽安的社会、历史、文化、军事以及民俗等信息。它们见证了闽安的岁月变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闽安村位于闽江口与台湾隔海相望,留下了许多涉台遗存。

表1 闽安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名单

14 15闽安小洋郑氏祖墓闽安小洋白马尊王庙清 清古建筑古建筑16 闽安吴玉泉故居 中华民国近现代墓葬史迹代表性建筑17 闽安坪溪桥 清、民国古建筑18 闽安土地堂54 号张宅 清 古建筑19 闽安高山寨遗址 明 古遗址20 闽安城隍顶17 号杨宅 清 古建筑21 闽安桥头街34 号林宅 清 古建筑22 闽安镇城址 清 古遗址23 闽安墙址 明 古遗址24 闽安闽安警察所石刻 中华民国石窟寺及石刻25 闽安石眼床摩崖石刻 清 石窟寺及石刻26 闽安松门64 号吴宅 清 古建筑27 闽安松门78 号郑宅 清 古建筑28 闽安莲池山墓群 清 古墓葬29 闽安陈昌尉墓 清 古墓葬30 闽安高体瑞墓 清 古墓葬31 闽安罗容华墓 清 古墓葬32 闽安戴将军墓 清 古墓葬33 闽安余昌凤墓 清 古墓葬34 闽安余延瑛墓 清 古墓葬35 闽安吴茂成墓 清 古墓葬36 闽安郑昌硅墓 清 古墓葬37 闽安赵有盛墓 清 古墓葬38 闽安黄端茬墓 清 古墓葬39 闽安陈端贵墓 清 古墓葬40 闽安刘大端墓 清 古墓葬41 闽安郑成明墓 清 古墓葬42 闽安余景夫墓 清 古墓葬43 闽安颜呜亮墓 清 古墓葬44 闽安林光浩墓 清 古墓葬45 闽安谢齐彬家族墓 清 古墓葬46 闽安林光熙墓 清 古墓葬47 闽安柯杨镶墓 清 古墓葬48 闽安高在奕墓 清 古墓葬49 闽安柯淑芳墓 清 古墓葬50 51闽安张家德墓闽安林用彩墓清 清古墓葬古墓葬

(一)古墓葬

1.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大陆与台湾最早的3处对渡口岸之一(其余2处对渡口岸为厦门与鹿耳门,泉州蚶江口与彰化鹿仔港)有力地推动了福州与台湾间的贸易关系,尤其是清代闽安水师将士派往台湾戍守二百余年,在闽安留下了30 余处涉台遗存与文物史迹,为我省戍台的活化石,是研究福建与台湾军事史的重要宝贵资料。其中最出名的要属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日军进攻台湾时,随沈葆桢援台御敌阵亡或染瘴疫病死的将士归葬于此。土坑竖穴墓,坐西南向东北,一面依山,三边濒临溪涧山谷。墓坪用三合土夯筑。义冢面宽13米,纵深11.5米。冢内埋有135位清兵遗骸,每位一圹,排列井然,横13行,直11行,各墓距离相等,均用三合土封顶。封土堆前各立一小墓碑,高0.37米,宽0.24米,厚0.08米,上刻死者的籍贯及姓名。冢前立一石碑,高0.85米,宽0.42米,上刻楷书“义冢,同治岁次甲戌冬十月吉日立”。

图一: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2.林述庆墓和郑岐峰家族墓

闽安镇的古墓葬以清代为主,合葬古墓多,保存较好的有林述庆墓和郑岐峰家族墓。林述庆墓平面呈如意形,三合土质,四层墓埕,墙后正中刻楷书“福”字。封土堆前立墓碑。墓碑两旁分立石围屏,上刻林纾行书赞颂林述庆的长诗。墓柱上刻对联,隶书“殿下黄袍加检点;关中赤帜先重瞳”。墓坪横屏上阳刻林述庆生平,由林森撰写。郑岐峰家族墓为土石结构,三坟并排,呈钟形,内葬西边村人、元代进士、国子监助教郑岐峰及其子等四代9人。这两座墓具有一定典型性,为研究马尾区古代墓葬形制提供实物参考。

(二)古建筑

闽安镇的村落较完整地体现出清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格局清晰。明、清二个时期的街区及民居遗迹均存,为我省古村落中少见。村内建筑以历史军事设施、商铺及宗教庙宇为本。村中建筑类型有寨堡、桥梁、衙门、城墙、水坝、古井、路亭、庙宇等,民居保存质量较高。其中比较出名的要属协台衙门和迥龙桥。

1.协台衙门

200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重要的涉台文物。始建于宋代,为监镇卫,元为巡检司,清代重建,为协台衙门,管理水师,又厘海关,为闽省南北盐馆总卡。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闽安协台辖左、右两营驻闽安镇,分巡全哨,并以三年一轮值,远戍台湾左营、澎湖列岛。

2.迥龙桥

199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始建。南宋郑性之重修,改名飞盖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协镇沈公再修,改名沈公桥。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及 1922年重修。五孔石梁桥,横跨邢港,南北走向,长 66米,宽4.64米,4 座舟形墩,不等跨。两墩之间铺架宽1米、厚0.8米的石梁 5 根。桥面两侧护以石栏,栏柱36 根。柱头有刻宝奁、莲花、海兽等唐代原构,也有刻狮子戏球等明代构件。桥南端有玄帝亭,亭内立宋、清碑刻各1 通。北端用方整石砌驳岸,上建有圣王庙。圣王庙占地面积405 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由跨街亭、圣王殿、观音阁组成。跨街亭平面呈长方形,木构架,重檐歇山顶。亭内立3 通石碑,其中《沈公桥》碑记载迥龙桥历史沿革;《福缘善庆》碑和《庙貌重新》碑记载民国 12年(1923年)重修圣王庙事。圣王殿面阔、进深各五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祀齐天大圣孙悟空。观音阁在圣王殿的后侧,土木结构,较简陋。

图二:协台衙门

(三)石窟寺及石刻

闽安古镇盛产花岗石,因此古代碑刻很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的碑文石刻散失或损毁。现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龙门摩崖石刻作简要的介绍:

图三:迥龙桥

闽安龙门摩崖石刻位于亭江镇闽安龙腰山东麓国道104 旁。在一块露出地面高约5米、宽 20多米、厚数米的岩石上,有 4 段摩崖石刻:1、“龙门”榜书,在赵与滂诗刻左侧,西向,摩崖高 2米,宽 1.1米。楷书,纵 1 行,字高 0.86米,宽 0.76米。文:龙门。民间相传朱熹游览于此,为祀禹疏河决江凿龙门而书“龙门”两字。题刻年号已风化无存,但从赵与滂诗刻“时淳辛亥三月□□四明赵蔗境与滂题于龙门之右”的字句推断,“龙门”两字题刻早于淳辛亥(1251),而朱熹出生于 1130年,朱熹21 岁之前不可能到闽安镇,故“龙门”两字并非朱熹所书。2、赵与滂诗刻,位于岩壁中侧,西向。摩崖高206厘米,宽145厘米。楷书,纵5行,字高14厘米,宽 16厘米。文:“凿出想经神禹手,先登岂待苍鹰知。粘天三级桃源浪,平地一声雷震时。骄阳化霖泽寰海,青云得路到天池。闽江作砚□椽笔,□□□卢君书此。时淳辛亥三月□□,四明赵蔗境与滂题于龙门之右。”赵与滂,时为闽安镇官,鼓山有其摩崖诗刻。3、无名氏题记,位于赵与滂诗刻右侧,西向。摩崖高 197厘米,宽85厘米,上下两端饰莲花图案。楷书,纵4 行,字高18厘米,宽11厘米。文:“众缘铺砌石路一条,时元二年仲□□十有六□□□□□右班殿直监闽安镇□□□。”题刻说明北宋年间朝廷已派馆员管理闽安镇,亦可佐证《三山志》关于“本路转运司奏闽县界有闽安镇枕居海门,为舟楫往来冲要之地,宜用使臣一元,监纳商税兼治海”的记载。4、无名氏题记,在“龙门”题刻右侧,西向。楷书,纵 3 行,字径 0.1米。全文:“岁次乙丑腊春日重建斯庙,劝缘镇典口”。该摩崖石刻具有一定典型性,为研究马尾区古代石刻艺术提供实物参考。

图四:龙门摩崖石刻

(四)古遗址

闽安城址于清顺治十四至十五年(1657~1658)造。城址现多已毁,遗迹较明显的是城隍顶城堡。城堡位于山巅,呈圆形,直径65.9米,占地面积3409 平方米。堡内建筑已被夷平,仅残存一堵城墙。残墙长 50.7米,高 3.7米,厚0.91米,为土石夯筑。墙基用花岗石叠砌,高0.7米;墙为三合土结构,高 3米。每隔 10米左右置设一个炮口,扼守着闽江下游最狭隘处的闽安镇门。

(五)近现代史迹

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许多驻防闽安镇的官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清光绪十年(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略军偷袭马江,福建水师在极不利的情况下仓促还击,英勇奋战,村民陈明良带领十余名村民,拿起扁担、锄头做武器,在三叉街口普安楼下,与荷枪实弹的法国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经近20 分钟的巷战,陈明良不幸饮弹牺牲。一时间更激起了群情义愤,众乡民同仇敌忾、奋不顾身,法国侵略者摄于民众爱国爱乡义慨,仓惶逃窜。陈明良殉难处(普安楼)见证了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史实。2001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五:普庵楼

三、闽安古镇重要历史价值

(一)闽安是福建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自唐至清一直为军事与海上贸易重镇,文物古迹众多。闽安从唐末建镇始,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一直是闽江下游地区的军政与贸易中心,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精心营建。直到如今,闽安的历史文化气息依然很浓厚,并保留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

(二)闽安镇的街巷布局科学合理,境内有两条主要古街道:一条为南北走向的主街,该街北起迥龙桥南到土地堂,自北向南依次分为桥头街、保安铺和怀德铺三部分;另一条为东西走向的主街,该街东起水门江边,西与南北主街交汇,该街也分为三部分,自东向西依次为城里街、里街、万寿铺。两条主街的交汇点称做“三叉街”。在主要街巷中,闽安桥头街长约480米,形成于明晚期;城里街长约 650米,形成明晚期;西山铺长约560米,形成明中期。这些古街不仅至今保存完好,而且还是当地主要的交通干线。

(三)闽安镇峻山环抱,江水呈秀,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文物保护单位51处,以及大量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蕴涵着深厚的闽台文化、军事文化、船政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桥梁文化、名人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历史积淀。

猜你喜欢

闽江摩崖龙门
西狭颂摩崖石刻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失控船舶重载拖带进港探讨
龙门这边(71)
摩崖造像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闽江下游南港航道整治工程效果分析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