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2019-05-07邱丰源
邱丰源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保证。生态环境监测作为当前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环境的状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期能够对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手段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发展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当前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开发使用方式,对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那就需要做好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而要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需要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持与保障,所以,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1.1 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等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和测试,对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变化监测,通过不断的监视自然与人工系统及生物圈其它组成部分的状况,来确定改变方向和速度,并查明多种形式的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
1.2 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
1.2.1 综合性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个体生态、群落生态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涉及面比较广,可以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态领域,监测手段涉及地理、环境、物理、生态、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学科,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监测技术。所以,生态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1.2.2 长期性
自然环境的生态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而且许多自然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不断的监测以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更加准确的揭示生态系统变化的过程以及发展趋势和结果,这样也有助于我们为解决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寻找有效的途径。
1.2.3 复杂性
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而且系统内部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对于外界的干扰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和时滞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为干扰以及自然因素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区分这两种因素影响也比较困难,此外,就目前而言,我们对于生态过程的认识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这也给生态监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4 分散性
目前对于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与设置相隔较远,监测网络具有很大的分散性。与此同时,由于生态过程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而且生态监测时间具有很大的跨度,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经常采用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2、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和监测技术
2.1 生态环境的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是指一系列能够敏感清晰的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指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完整性,一般情况下,陆地生态站指标体系可分为气象、水文、动物、植物、土壤以及微生物作为监测要素;水文生态站指标体系分为水质、水文、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游泳动物、底质、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八个主要因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代表性、敏感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灵活性、可比性、经济性、协调性、阶段性、科学性、实用性等原则。
2.2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的测量和判断,从而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反映该指标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监测技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介绍。
2.2.1 地面监测技术
地面监测是比较传统的一种监测技术,系统的地面测量可以提供最详细的情况,所以地面监测技术仍是相当重要的。在地面监测中采样线的走向一般总是顺着现存的地貌,将记录点放在地貌相对不受干扰一侧的生境点上。此外,许多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只能通过野外进行监测。地面监测能验证并提高遥感数据的精确性并有助于对数据进行解释。现代遥感技术能够提供有关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变化以及一些地表特征等综合性信息。但这些信息需要通过更细致的地面监测来进行补充。
2.2.2 航空监测技术
就目前而言,航空监测技术是最经济有效的一种监测方法,首先用坐标网覆盖研究区域,所选取的典型坐标是10km×10km,在后续飞行中,此坐标用于系统地记录位置,发送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而后将坐标画在比例为1:250000的地图上或地球资源卫星的图像上。
2.2.3 卫星监测技术
利用地球资源卫星监测天气、农作物生长状况、森林病虫害、空气和地表水的污染情况等已经普及。卫星监测最大的优点是覆蓋面宽,可以获得人工难以到达的高山、丛林资料。由于目前资料来源增加,费用相对降低。这种监测对地面细微变化难以了解,因此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和卫星监测相互配合才能获得完整的资料。
3、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起步较晚,在标准上还缺乏统一性,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国家层面上尚未制定出完善技术规范,在监测的着重点上,也偏重于城市环境监察和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随着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我国也逐渐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监测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可以在生态环境监测上发挥切实的作用。例如,2010年安徽成立全国首个煤矿取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级实验室,对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研究;再如,2012年,山东建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的监测工作,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进行监测,而且我国先后建立了十几个生态环境监测站,为微观生态监测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利用资源卫星技术,对全面重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另外,还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生态退化、土地沙化和流失等问题进行监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研究之中,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在此方面的投入,以便将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广泛开展。
4、结语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情况进行了解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监测技术、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宁.浅评生态环境监测现状[J].吉林农业,2012(12).
[2]岑雪仲.浅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和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