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019-05-07陆敏琴
陆敏琴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发展的初期阶段,普遍存在学习能力不高的学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语文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师将语文知识与实际情境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运用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本文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引入到学生的情境实际中去,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小学;情境;语文实践;应用
引言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影响了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减轻学习的压力,如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就值得我们思考。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发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化教学,可以拉近语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语文还属于基础语文的范畴,虽然知识程度不深,但却是学生进行后续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生活化特征,换言之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都离不开语文知识。我们把“情境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就是基于小学语文来源于生活这一特性。由于我们的语文多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在进行语文知识的讲授时就可以将小学语文知识与实际情境进行有效的融合,然后再通过情境实践完成语文知识的提炼。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2.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重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部分课堂中依然还是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地位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课堂不仅枯燥乏味,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课程学习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2.2学生的性格特征被忽视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都处于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注意力,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缺乏耐心的情况。这些因素给我们学习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3.1注重课后练习与情境实际的联系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重复的进行语文习题练习,是学生抵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取决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方式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往往采用大量练习的方式来加以巩固,可是教师却忽略了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造成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与学生贪玩、缺乏耐心这一心理特征相冲突。其次,我们的练习不应该局限在书面上,我们可以利用“情境化”的方
例如,在讲授《欢乐的泼水节》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进行积极的导入,通过导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泼水节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交流教师就可以掌握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储备情况,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泼水节相关的视频素材,让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从教材中寻找描绘泼水节具体习俗的知识点,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就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
3.2注重课堂形式的情境化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形式情境化的创建,对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的构建。通过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狐狸与乌鸦》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有些同学就会指出:“狐狸的表演者没有表演好狐狸的狡诈性格”。有的同学会觉得:“狐狸对乌鸦说奉承话的时候语气不够生动”,“狐狸炫耀自己的表情、动作不够骄傲自大“等等,通过表演及讨论学生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体现了故事表演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故事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故事里,可以让学生得到切身体验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故事、人物性格的体会,通过故事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4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以语文学习的特点为基础,尽可能的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向实际情境转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基础在情境中充分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的语文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彬.小学语文应用题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8(08):146-147.
[2]范明燕.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語文大世界(上旬),2017(6).
[3]宋美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化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6(9).
[4]吴继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