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
2019-05-07傅岩
傅岩
试题展示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多姿多彩,这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但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可选的商品多了,应该选哪款?可读的书刊多了,到底选哪种?可走的路多了,到底该选哪条?……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导引 >>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贴近生活,体现时代气息,内涵丰富,能够调动考生有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的积累和素养,考生是有话可说和有话想说的。
审读这则材料时,要注意材料含义的限制性和开放性。就限制性而言,材料开头“现代社会……文化多姿多彩”,是对写作内容应该具有时代意义的限制。而接着“更多的选择带来的选择的困惑”是对“思考”的核心内容的限制,写作时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至于“对此”中的“此”是提示考生注意写作的具体对象,虽然写作对象有多种,但要注意某种对象,如材料中提到的“商品”“书刊”“路”等都各有其特定内涵:“商品”和“书刊”分别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载体,而“路”的内涵呢,还是实指物质层面的行走之路吗?行文时就要结合其内涵具体深入地表达出“体验”与“思考”的内容,以避免空泛。
从题目的开放性看,文体是开放的,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论述类文章,也可写叙议结合的散文;从内容的选择上看,也是开放的,省略号告诉考生还有更多的内容可写。当然,最好是写自己体悟最深的内容,这样的文章才可能脱颖而出。从“角度自选”来看,虽有“更多的选择带来的选择的困惑”这一核心内容的限制,但对“选择的困惑”曾有的体验和引发的思考可以是多个向度的和具有个性化表达的内容。
201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在2016、2017年高考“你有怎样的思考”的提示语里增加了“体验”一词。本次杭州市“一诊”题也用了这句提示语。笔者以为,作文里用上“我”“我们”等第一人称来切合要求,固然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文章要从高中生的角度表达出审视社会以及自我成长的真切感受,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真知灼见等内容。同时,也要注意“体验和思考”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应该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体验”的理性提升。当然,如果文体明确了,还得把握叙述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分寸,以凸显文体特征。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1.选“贵的”还是选“对的”?2.心为物役与极简主义。3.选书如交友,好书如好友。4.面对歧路,取舍从心。5.多元时代,理性引路。6.弱水三千,我取一瓢。7.身在高层,不畏浮云。
佳作展评 >>
琳琅丰裕 取舍由心
文/杭州一考生
我一直记得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那句话:“孩子,我希望你努力,不是要你奔向成功,而是希望你能有选择的尊严,给你快乐。”
是的,生而为人,我们何尝不渴盼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科技、文化、物质之春为我们带来了丰厚的馈赠。但是,导演李安曾一语破的:“我们渴望,我们追寻,往往不是因为缺少,而是因为我们过于余裕。”的确,更多的选择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其实,这种困惑是人之常情,不必嗔怪。如同彩票中大奖后在灯红酒绿之中无所适从,我们面对过量的选择,难免患上选择困难症。这或许是由于占有欲太强,但一个篮子装不下,不免吃不了兜着走;或许是因为……个中缘由,不胜枚举。
诚然,我们会有种种缘由的困扰,但我们不应就此墨守成规,拒绝更多的选择;恰恰相反,我们应拥抱它。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于今日之境况,“拿来主义”格外受用。“他占有,挑选。”我们正需要一双慧眼,取之有益、取之有度。如同我们逛百货商场,从来只是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而不会将商场里的商品全部买下,我们面对更多的选择,也应有所取舍。
当然,选择需要智慧,需要经验。作家张晓风说:“人生如丝帛。”我们裁剪人生之丝帛,总要经过几次失败的裁剪,才能获得自己的经验、智慧,最终成为一个好裁缝。
更重要的,或许是一种断舍离的勇气。尼采说过一句很值得玩味的箴言:“你想要的,是欲望的本身,而不是欲望的对象。”诚哉斯言!当我们面临众多选择无所适从时,何尝不需要反躬自问:我想要的到底是选择以后的收获,还是一种“放不下、丢弃不了”的占有欲?假如答案是后者,那么我们更应该果断放弃那些鸡肋,“让灵魂轻装上阵”。
我很欣赏那种懂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智慧。古希腊的犬儒学派虽然被后世诟病,但第欧根尼在被亚历山大大帝问及他的需求时,直截了当地回答:“我希望你让开,好让我晒到太阳。”这一句话乃是人类内心需求的简洁表述!当我们因选择太多而感到困惑时,是否迷失了本心呢?
或许此刻,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我已找到了答案。
更多的选择,自是好事,但更好的事是:我懂得取之有益、取之有度,更懂得反躬自问,以断舍离的勇气让灵魂轻装上阵!
點评
文章紧扣材料的核心内容,表达对“选择困惑”的看法,其立意跳出材料中“商品”“书刊”和“路”等提示的内容范围,而从带给人们困惑的根源——内心欲望这个角度深入剖析,可以说是高屋建瓴,击中要害。文章用第一人称论述,概述“选择困惑”的现象,分析“选择困惑”的原因,给出解决“选择困惑”的方法,表达出有关“体验”与“思考”的丰富意蕴,同时体现了清晰的思路和紧凑的结构。文中多处引用名人名言,但并无冗杂之感,显得贴切有力且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