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项目翻译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
2019-05-07张铎李仙仙
张铎 李仙仙
国际工程承包是一项以提供工程和技术服务为主的国际间经济交往活动,特别是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承包,建设周期长、涉及到技术、管理、商务、法律、金融等一系列对外交流,需要翻译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协助。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通常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翻译的工作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作为工具的笔译,以书面文件的处理为主,例如业主承包商往来函件;另一方面则是起桥梁作用的口译,在语言沟通当中使用,例如会议、商务谈判等。
翻译人员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参与度较高,凭借自身语言优势与当地人员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沟通途径,在获得并深度理解第一手资料方面有其优势。这使承包商深刻意识到仅仅把翻译人员当成“工具”和“桥梁”的做法已经过时,在新的背景下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翻译人员的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1 国际工程项目翻译人员管理模式分析及选择
团队按照组织结构分类可分为职能型、项目型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各种矩阵型结构。职能型组织按专业分组,各部门互相独立展开工作;项目型组织以项目为单位,各部门向项目经理报告或提供支持,两者间还有多种其他类型矩阵结构。
从实践来看,国际工程承包中翻译作为一个辅助职业总体来说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相对较为简单,层级较为扁平化,选用的组织结构多为上述的矩阵型组织结构与复合型结构。排除将翻译工作外包处理的企业,一般企业翻译团队粗略分为两种组织类型:一种为独立式,一些项目会建立自己的翻译部门,专门从事“工具性”文字翻译和“桥梁性”口译工作,如图1所示。另一种为非独立式,是将翻译人员并入综合事务处理部门或其他外事性质部门,如图2所示。
图1 独立式管理
图2 非独立式管理
针对翻译人员分配的问题也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非对应式,是将翻译人员集中管理不再进行内部领域的细分,如图3所示。另一种为对应式,是将翻译人员根据不同领域要求分别对应不同部门承接相应文件和口译翻译任务,如图4所示。
图3 非对应式分配
图4 对应式分配
根据基本的分配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互相交叉,产生了4种经常能在项目中看到的4种结构:独立非对应、非独立对应、独立对应、非独立非对应,如图5所示。
图5 象限示意
一般翻译人数相对较多的项目倾向于成立独立的翻译部门。因此,纵轴由翻译人员数量与部门总体人数的比值表示。而翻译人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需求能力共同决定了横轴相对需求能力的高低。在译员相对数量较少,相对需求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多采用第三象限非独立非对应式,不建立独立翻译部门,业务承接也不对应;在相对数量较少、相对需求能力较高的情况下,则选择第四象限非独立对应式,不建立独立翻译部门,业务对应承接;在译员相对数量较多、相对需求能力较高的情况下,则采取第一象限;而译员相对数量多、相对需求能力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则选取第二象限。
要根据自身条件在考虑翻译人员相对数量与需求高低的具体情况来选取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2 组织结构优缺点问题及其对策
2.1 组织结构优缺点与存在问题
4种基本形式的划分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成立单独翻译部门以及翻译任务的分配。成立单独的翻译部门的优点在于:独立部门运作便于相关事务的管理与资源的整合,责权划分比较明确,独立部门往往设置校对环节,在有经验译员反馈指导下有利于新译员的成长;但是,同时独立部门与其他部门的隔离也限制了译员工作灵活性和翻译人员接触其他业务的机会,对于共性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产生内耗。
对应领域分配工作可以培养该人员在专业领域的深度并且承接工作的连贯性也避免了对于同一事项,不同译员在不同阶段参与而导致的对于交办事项理解不准确。但是,采取这种模式不利于译员多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某一业务译员缺席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有相同业务水平人员的承接;非对应方式分配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弹性共享,能够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但是,多项事务的交叉不便于跟踪和监控,容易造成临时观念,责任心不够强。人员受双重领导,造成人员有临时观念,责任心不强;不易分清责任,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协调,降低人员的积极性。
2.2 其他翻译中常见问题
除上述组织结构存在的不同问题之外,以下几点问题存在于大多数国际项目翻译实践中:首先,语料资料的积累总结少,虽然大部分译员都配有专业字典,但词典在应用过程中由于一个单词相应有许多解释,刚从事翻译工作人员尤其对于相应领域知识基础不牢,在释义的选择上很容易驴唇不对马嘴;其次,翻译间工作交流协同程度不够,对于单一大型文件的翻译往往需要多个译员共同完成。但如果对同一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却在没有较好地沟通和协作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造成前后用词不一致和歧义的问题。而且前后文认识不够全面也会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再次,翻译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也是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国内高校的培养方式专业课程的设置大都不能达到国际工程翻译的要求;最后,一名翻译人员的离开往往会带走其在项目施工期间积累的翻译经验,不能形成企业的在未来承包施工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抛去翻译人员在过程中的总结得出的个人在口译上和笔译上一些不可复制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大部分的词汇积累经验可以在通过电子数据文档留存的方式成为下一工作接任者迅速成长和胜任岗位的捷径,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总结,其在准确性上也有保证。
2.3 对策
(1)应尽量遵循一事一办,同一事务交给相同人员办理的原则。
(2)建立明确的翻译申请路径和翻译校对流程。对于紧急、重要文件能够有相应的反馈程序,保证文件的处理既灵活又不失条理。为促进时间和质量管理的平衡,编写指导手册,内容包括语言风格、一般句式、常见错误类型、格式、术语等,进而提髙译员翻译意识,促进效率提升。
(3)借助网络,搭建协作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依赖于网络很容易完成在线协同编辑文档的需求。比如GOOGLE DRIVE,EVERNOTE等网上协作平台,使用户可以同时在线对文件进行编辑,避免前后不一致问题。
(4)阶段总结会议,促进译员之间交流,建立语料库。在文件翻译后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交流也可以使领域内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市面上有译马网,TRADOS等第三方数据库和翻译软件。
(5)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组织结构。根据人员配置,工作需求选择不同组织形成,减少资源的浪费,将人力资源使用最大化。
3 国际工程翻译管理未来展望
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作国际工程承包中的辅助专业,不直接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起到的作用只是服务性和辅助性的。翻译人员在工程承包企业的职业发展中,也经常是一个被忽略的边缘化的群体。翻译管理关键在于翻译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构成的关键要素是如何有机地融合涉及翻译管理各方面的具体能力。一个翻译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译者的职业翻译能力,还要懂得技术的灵活应用与拓展,更要善于领悟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
随着国家走出去及产能转移战略的推进,国际工程作为实践的主要方式之一将逐渐常态化更为人们所接受。随着制度的完善,翻译人员的流动性也将逐步降低。因此,国际工程项目翻译人员的管理模式将朝着专业化、独立化方向发展,逐渐在翻译内部产生不同专业学科的分化。一部分人员也将在项目培养下从辅助岗位走向商务岗位,当然实现这些的前提是国内外语专业人才的供应充足,外语专业人才跨学科的培养能够跟上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