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分析

2019-05-06黄火强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36期

黄火强

摘   要: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需考虑当地实际,以此探索长效建设机制,并设法将台风、洪水带来的威胁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将简单介绍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基本策略,并深入探讨基于灾后重建考虑的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要点,希望研究内容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低负荷密度  农网建设  灾后重建

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落实乡村发展战略,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开始引起各地重视,如何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农网投入的协同配套,降低台风、洪水灾害对农网运行带来的威胁,也因此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为提升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水平,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  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基本策略

1.1 基本策略

在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中,一些基本策略的执行需得到重视,如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由此即可保证农网建设更好服务于各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还需要结合农网建设方案开展针对性的电压等级优化与输电线路优化,以此针对性对比总体费用,即可选择最优方案建设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村电网。为更好满足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用电需要,还应关注电力物联网建设,针对性提升一张图服务能力,结合地图数据实现动态信息关联服务,即可满足地图集成需求,奠定电力物联网数据贯通和业务协同集成。此外,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还应基于电网GIS平台柔性架构,探索时空资源中心的建设,以此扩大泛在物联网、设施、通信对象管理范围,最终实现对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的全感知。农网建设后的精益运维工作开展也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开创安全生产工作局面,提升本质化安全水平,可结合实际升级生产管理模式,如“一人一控、一事一控、一岗一标”的“一標双控”模式,以此更好实现对员工行为和作业风险的管控,真正做到对项目业务、员工个人、具体岗位的全面管控,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配电管理创新,即可更好服务于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1]。

1.2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

为更好满足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需要,应重点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交互融合、信息系统应用、智能化安装、新技术应用均需要得到重点关注。交互融合指的是交直流混合配网与直流配电网、环形配电网络、用户交互、电能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融合,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必须得到针对性关注,并设法实现维护、巡视、远程办公、检修为一体的工作模式;信息系统应用需关注信息系统与物理配电网间的不断融合,以此针对性改变电网运行模式与结构,引入和应用新型电气设备,即可更好服务于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智能化安装需围绕更加便捷、高效、科技的智能配电系统应用中,以此通过“消费与生产融合端”逐步淘汰“消费端”,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经济、安全的电能;新技术应用可关注自动控制技术、分析决策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传感量测技术、能源电力技术的具体应用,并保证这类技术能够较好与电力系统融合,推进智能电器、储能装置发展,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配合电网基础设施,实现新技术与设施的高度集成,即可构建信息服务、能源、电力的综合技术平台,较好服务于基于灾后重建考虑的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

2  基于灾后重建考虑的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要点

结合广东河源地区的相关实践探索作为研究对象,本节将全面探讨基于灾后重建考虑的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要点,这里的灾后重建指的是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村供电设施因台风、洪水被破坏后的重建。

2.1 从设计角度满足灾后重建需要

结合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特点,基于灾后重建需要,农网建设需从设计角度入手,以此针对性提高设计风速标准、提高防汛防台标准、增加电杆强度、加强基础设计、缩小杆塔间隔基数,即可更好满足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需要。提高设计风速标准可更好应对台风带来的威胁,应设计人员需结合附近已有线路运行经验与具体气象资料数据,合理确定气象条件,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应采用30m/s作为大风速校核标准;提高防汛防台标准同样可较好服务于灾后农网重建,对于易受台风、洪水侵袭的地区,在变电站选址过程中,设计人员应重点避开易涝、易发山洪地带,变电站站址不得选址行(蓄)洪区,应按照不低于50年一遇洪水考虑选择变电站站址选址标高,如变电站位于内涝地区,还应针对性适当提高防洪标准,并考虑该地区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增加电杆强度同样不应被忽视,设计人员应结合实际需要针对性选择电杆,避免选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可采用非预应力杆用于10km双回以上线路,也可采用增加埋深的特殊杆型或非预应力加强杆,同时适当增加钢管塔,一般在5~6档;加强基础设计的重要性同样不应被忽视,如杆塔处于松软地质,为增强其稳定性,设计师需针对性设计双卡盘。在灾后重建考虑的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新线路设计中,设计师需考虑今后发展需要,以此针对性考虑预留高低压同杆和多回导线及增大的导线截面等因素,由此带来的预留荷载需得到重点关注,以此针对性计算校核杆塔基础倾覆可能性。如杆塔无法满足要求,设计师需采用现浇基础、卡盘安装、增加防风拉线等措施,对于平原广阔地带的多回线路,如采用同杆架设,必须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视。在设计查勘工作中,地质灾害必须得到重点关注,设计需重点避免地质灾害段,如无法彻底避免,则需要采用针对性的基础加固设计,并通过专题计算和校核,针对性处理具备档距大、高差大特点的线路[2]。

2.2 针对性引进四新

为保证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更好服务于灾后重建,四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必须得到重视,这里的四新技术指的是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新设备的应用中,应重点选择具备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特点的设备,如智能集成电力电容器、墙挂式电缆分支箱、低压平行集束电缆等;新材料的应用可结合标准化农网建设和通用设计,以此规范装置标准,并围绕相关金具、铁件等各类组装材料开展通用性设计,通过统一装置、减少材料规格,即可为缩短重建时间、方便施工提供有力支持;新技术应用需重点关注农网灾害监测与预警相关的技术形式,如针对性安装安全用电监测系统、自动故障定位装置等,设备和线路损失可由此大幅减少,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抢修速度也能够实现长足提升;新工艺的应用可从施工角度入手,并需要重点关注隐蔽工作施工,当地电力部门需结合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灾害重建时间针对性成立专项督查工作小组,负责分级管理,落实各级责任,基于器材的后评估机制、质量检测抽检方案、不定期抽检试验也需要得到重点关注,由此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灾害重建的顺利开展即可获得较为积极影响[3]。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从设计角度满足灾后重建需要、针对性引进四新技术等内容,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灾后重建路径。为更好满足农网灾后重建需要,各类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引入和应用必须得到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 赵舒铭,张远镇.基于长效机制建设的农网基建安全管理[J].农村电工,2019(10):9-10.

[2] 基于低负荷密度供电区域农网建设与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J].农村电气化,2019(7):12-14.

[3] 王宁,赵飞.农网规划负荷处理的新思路[J].大众用电,2009(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