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指导,先行引领,经验共享”

2019-05-06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员孙孝文

南方周末 2019-05-06
关键词:东道国园区一带

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员 孙孝文

历经五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向“更深更实”升级。其中,“境外经贸合作区”与“第三方市场合作”被认为是“两个最新动向”。

2019年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中国“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可持续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总结回顾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

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新热点。截至发稿时,全球已有三十多个国家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借鉴中国成功经验,共建经贸合作区。中国政府则积极响应,表示将在非洲兴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稳妥推进东南亚、南亚、中东、东欧和拉美地区的经贸合作区建设。

从“投资建厂”到“境外经贸合作区”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深入发展,国际间经贸合作正从单纯的“投资建厂”模式向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国际经济园区的建设模式,以期打造国际经贸合作的新型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新加坡政府开始实施“区域化2000”计划,在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印度等国家建立海外工业园区。1994年,中新两国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为满足自身国际化发展需要,中国一些企业随后开始探索在境外建设园区。1999年,海尔率先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2006年前后,中国商务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支持、规范境外合作区的政策文件,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已蓬勃兴起。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8年11月,中国企业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113家,累计投资421.4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32.4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0.2万个就业岗位。

作为中国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逐渐成为中国与有关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有力地推动了东道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生产经营为当地创造了就业、税收,改善了当地的收入水平。

如今,这些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

仍处于生机勃勃的“1.0阶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区域责任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者和国际买家的关注重点。

通过对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大范围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访谈,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还发现,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始重视园区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境外经贸合作区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社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接受调研的合作区中,88%建设有员工宿舍,73%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63%配备医疗、教育、银行、餐饮等基本公共服务,还有49%建立了员工职业培训中心。

境外经贸合作区重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根据调查反馈,93%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表示开展全面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是对入区企业能否进入合作区的前提要求;有82%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是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的;在调查中,86%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有专职专业人员或团队负责环境方面的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接受调研的合作区中,69%的合作区表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影响其选址的重要原因;为了尽量避免合作区的建设和区内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动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92%的合作区采取了一定措施尽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境外经贸合作区还高度重视员工本地化及劳工关系管理。88%的受访合作区认为与当地工人及其社区的关系至关重要,雇佣员工大多来自当地。在劳工关系管理方面,大多数合作区都对入驻企业劳动关系提出要求。超过90%的受访合作区表示,他们要求合作区内公司确保按照东道国的规定向员工提供劳动合同、工资和其他福利;88%的合作区要求其公司为当地雇员提供社会和健康保险,并确保工作安全;大多数合作区明确要求其公司为当地员工提供加班费(79%)和职业发展机会(67%)。

境外经贸合作区通过多种方式与社区开展互动。为了与当地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推动互利共赢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通过多种方式与当地社区开展互动。其中,79%向当地社区的发展项目捐资,71%就建设运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与当地社区沟通。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目前,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对环境可持续性以及社会标准的重视,仍处于“合规”和“被动接受”层面,希望合作区建设及入驻企业可以满足国际和东道国的社会责任标准,缺少关于合作区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性规划,仍处于可持续发展“1.0阶段”。

让境外经贸合作区 成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商贸流通的新型平台,产业园区是向世界展示因地制宜实现经济发展的“可视化成果”,具有极强的品牌效应。

此背景下,不同国家逐渐将园区建设与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塑造区域责任竞争力,提升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埃塞俄比亚将工业园作为“可持续发展及脱贫计划(SDPRP)”的组成部分,列为国家工业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项目。

可持续发展成果显著。作为“非洲第一个可持续纺织服务工业园”,哈瓦萨工业园已经成型;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天津中新生态城在建设之初就编制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一带一路”沿线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不仅可以成为推动东道国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引擎,还在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助力东道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具有潜力。

这不仅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伙伴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愿景,也遵照中国政府对合作区和“走出去”企业的总体要求。不过,如何通过建立高质量、可持续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将境外经贸合作区打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成为重要课题。

笔者建议,国家层面应出台关于境外经贸合作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近年来,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规范》(2017年)、《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2018年)、《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南》(2018年)等政策文件,对“走出去”企业守法合规运营、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当地公序良俗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不过,目前的政策较为零散,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视角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境外经贸合作区从顶层设计、战略规划高度系统思考园区的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境外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形成示范效应,然后逐步推进。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为境外经贸合作区搭建经验和知识共享机制也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境内产业合作园区、部分境外经贸合作区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良好实践。这些经验和知识的交流和互鉴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中尤为重要。

未来条件成熟时,还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建立专门机制,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之间进行定期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猜你喜欢

东道国园区一带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东道国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竞争力变化对跨国公司总部策略的影响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本土化研究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