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我可爱的家乡
2019-05-06祁玉江
祁玉江
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不假思索、很是骄傲和自豪地说:“我是瓦窑堡人!是子长人!”
子长是谢子长将军的故里,是延安市的一个人口大县。瓦窑堡则是子长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子长的代名词!其地形地貌酷似革命圣地延安,东临高大峻秀的梁家山,西靠气势巍峨的七楞山和龙虎山,北依连绵起伏的走马梁;缓缓涌来的南河和滚滚奔来的西河在城中交汇,将县城自然分为三个板块后,一路欢歌,蜿蜒东去,组成更大的秀延河,汇入清涧河,最后注入黄河。我生在子长,长在子长,在子长接受了人生的启蒙教育,经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砺和锻造,进而从子长瓦窑堡出发,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为此,我怎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瓦窑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富集,人杰地灵。据史料记载,早在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禹贡时居雍州之域,商末为翟地,春秋归白荻,战国属魏,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阳周县,北魏改城平县,唐沿隋制,宋元宪宗二年置安定县,明清一直相沿,素有“边镇之咽喉,西塞之安径,秦关之保障”的美称。1935年中华苏维埃政权诞生,分设赤源、秀延两县,1936年废赤源、秀延两县,又建安定县。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易名为子长县,县城由安定镇迁至瓦窑堡镇。
关于瓦窑堡地名的来历,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瓦窑堡一带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人民饱受贫困之苦。天上七仙女中的六姐由于触犯天规被王母娘娘罚下凡间,恰好降到了瓦窑堡。天长日久,她非常思念天上瑶池中的姐妹们,于是组织民众在此修筑了一个堡垒,登上堡垒就能够望到天上的姐妹们了。后来人们便把这里叫做“望瑶堡”。再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现在的“瓦窑堡”。
我出生在瓦窑堡以北90华里的涧峪岔镇高台管区高家峁村。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给我讲起瓦窑堡以及它的传奇故事。从此,瓦窑堡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心中充满了无限向往之情。我15岁那年夏季的一天,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赤着脚,拉了一根柴棍,翻山越岭,淌水过河,花了整整6个小时才赶到了瓦窑堡,见到了我日夜向往的它的“尊容”。眼前的瓦窑堡县城委实不小!一片片瓦房星罗棋布,大小商店点缀其间。栾家坪煤矿、甄家沟煤矿、县人民医院、子长烈士陵园、东风旅社、工农兵食堂、长途汽车运输站、水泥厂、文化馆、影剧院、发电厂、陈家洼煤矿等有序排开;街上人来人往,行色匆匆;柏油马路穿城而过,东风牌卡车和解放牌客车不时从眼前驶过;齐家湾、冯家屯、芋则湾、黄家山、米梁山、鸦巷……这些一个个新奇的地名,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现在看来不以为然,但在那时来讲却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繁华!后来,我断断续续又走过几回,感触同样很深。国家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冬天,我怀揣5块钱,同样徒步90华里山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瓦窑堡,参加了第一次高考,竟然鬼使神差地考中了。次年正月十九日,20岁的我,在姐夫的陪伴下,背着一捆铺盖卷儿和一个烂木箱子来到瓦窑堡,继而搭乘了一辆拉煤的卡车奔向延安,奔向新的学校。虽然人离开了瓦窑堡,离开了子长,但心永远留在了那里。至后来参加工作、从政几十年来,我对瓦窑堡、对子长的情结不但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愈来愈强烈。因为那里是我的故乡、我的根,那里有我可亲可爱的乡亲们,那里也留下了我青春岁月的痕迹和魂牵梦萦的许多记忆。
前不久,我去瓦窑堡参加市上召开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现场会议,亲眼目睹了瓦窑堡的变化,令我很是惊讶和高兴。我是傍晚时分驱车从城南进入瓦窑堡县城的。展现在眼前的是高楼林立,街道宽敞,车水马龙,环境优美,热闹非凡;昔日肆意流淌、肮乱不堪的河流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橡皮坝、人工湖。更使我费解的是,东面梁家山上,灯光闪烁,交相辉映,“疑是银河落九天。”没想到,仅仅几年时间,瓦窑堡变化竟如此之大!听说我回到了家乡,许多朋友纷纷跑到瓦窑堡宾馆,热情地接待我。席间,大伙如数家珍,自然又说起了瓦窑堡的历史和这些年的变化来,个个喜笑颜开,兴奋不已!
是啊,瓦窑堡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陕北闹红最早的地方之一。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谢子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在这里组建了革命力量,开展武装斗争,创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并与刘志丹等人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一道为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参与全国抗日战争,创造了条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5年12月至1936年6月,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半年之久,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研究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毛泽东同志还写出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光辉著作,确立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英勇的瓦窑堡儿女忠心拥护党,拥护毛主席,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全县有7064人参加人民军队,1149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阎红彦、吴岱峰、贺晋年、陈克功、贺吉祥、李赤然、吴习智、高维嵩、贺毅等10位将军;涌现出了任志珍、白德胜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子长因此被誉为陕西的“将军县”。
子长虽然山大沟深,生产条件较差,但适宜种植各种小杂粮,特别是盛产洋芋,年种植面积达五、六十万亩。所产洋芋,淀粉含量高,品质好,易加工。用洋芋加工而成的淀粉、粉条,洁白柔韧,畅销全国各地,因此又被誉为中国的“洋芋之乡”。煤炭、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地下资源也较为丰富,民间素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之称。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8.9亿吨,居延安各县区之首;石油储量2864万吨;石灰石储量200多万吨;天然气正在勘探、开发之中。这些资源,埋藏浅,储量大,易开采,构成了全县重要的工业支柱产业。
子长艺术荟萃,文化灿烂。全县人文景点众多,馆藏文物丰富;高柏山黄帝陵、阳周故城等遗址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已被国务院列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钟山石窟,被史学家称为“陕北第一石窟”和中国“第二个敦煌”。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石宫寺,始建于晋太和(公元366-370)年间,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据史载,共有18窟,现仅发现5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以佛祖释迦牟尼的“横三世”为主题,形成三组大型立体石刻,是古代石刻艺术和彩绘艺术的一大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研究价值。民间唢呐也同样久负盛名,高亢嘹亮,委婉动听。单奏行云流水,如泣如诉;合奏一高一低,前呼后应,配合默契,更加动听;群奏则气势磅礴,撼天动地。曾荣获全国“山花奖”,并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进一步彰显了文化大县的风采。此外,剪纸、刺绣、说书和陕北大秧歌等民间艺术也很是活跃。煎饼、凉粉、碗托、油旋等地方小吃可口香美,名扬四方,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饮食文化。
子长人民勤劳朴实,性格直爽,行侠仗义,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热爱家园。小伙子英俊强悍,敢作敢为;姑娘们聪慧俊美,心灵手巧;老人们淳朴善良,待人真诚。如果你能与子长人打上交道,被他所接受,他就会成为你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以心交心,受益无穷。
晚上,我住在装修一新的瓦窑堡宾馆,情绪亢奋,夜不能寐。我深切地感到,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年来,新一届子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油煤强县,草畜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推动”战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县委书记薛海涛、县长兰孟偃很是自豪地对我说:“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1亿元;财政总收入7.7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8元,在全市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第一;2009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又有大幅度增长。”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通过河道整治、经济适用房开发、工业园区打造、文昌塔的修建、环城西路项目的启动、县城广场的建设、谢子长烈士陵园的整修、城镇及周围山体的亮化、县医院门诊大楼的扩建,把瓦窑堡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个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文明进步的现代化的小都市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与此同时,县上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资源禀赋,及时调整并确立了“整合资源、市场化运作探矿权、发展煤化工”的思路,进一步振兴了煤炭事业,再加上98万吨煤焦化项目的上马,必将大大提升子长煤炭工业化水平。
龙虎山是子长县前些年投资3300多万元开发建设的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纪念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南面,占地约168公顷。景区内,有山门、玉帝庙、望川亭、将军纪念园、青云寺、鹊桥、农家小院、天池、仙女亭、七阶瀑布、儿童乐园、养殖园、游泳池、凌云阁、景观林、游览索道等景点。交通便捷,设施齐全,夜景亮丽,景色迷人。第二天上午,参观完县医院、药品配售中心和涧峪岔镇卫生院后,我随于会代表兴致勃勃地登上海拔1100多米高的龙虎山山巅。举目四望,龙虎山景区尽收眼底;山下的瓦窑堡县城被七楞山、梁家山、走馬梁紧紧地簇拥着,呈现出一种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昂扬向上的祥瑞之气,一股崇敬之情顿时油然而生。我为英雄的瓦窑堡儿女感到骄傲!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的意识与魄力而钦佩!更为可爱的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豪!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