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驻华外交官魏斯科普夫的友谊
2019-05-06钟桂松
文/钟桂松
茅盾(沈雁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了15年的文化部长。接待外宾及出访文化交流,是茅盾重要的工作内容。茅盾也和这些国际友人,尤其是那些外交官兼作家的国际友人,建立起了工作以外的另一种友谊。而他与捷克斯洛伐克驻华首任大使弗朗茨·卡尔·魏斯科普夫的友谊,就充满了一个文学巨匠与一个外交官、作家的文化情怀。
外交官魏斯科普夫1900年4月3日出生于布拉格一个银行职员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被征入奥匈帝国军队服役,在此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一战”结束后,魏斯科普夫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就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27年,魏斯科普夫到莫斯科参加第一次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作家代表会议。次年,他迁居柏林,担任《柏林晨报》的文学编辑。1930年,魏斯科普夫又参加了在哈尔科夫召开的第二次无产阶级和革命作家会议。1933年,希特勒上台,魏斯科普夫被驱逐出境,返回布拉格,担任《工人日报》主编。纳粹入侵后,魏斯科普夫流亡巴黎,不久,受美国反法西斯作家同盟邀请,在美国纽约居住多年,从事“流亡作家工作委员会”工作,帮助过西方一批重要作家离开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魏斯科普夫先后担任捷克斯洛伐克驻美大使馆参赞、驻瑞典公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魏斯科普夫作为捷克斯洛伐克驻中国的第一任大使,于1950年1月来到北京,1952年卸任回国,1953年移居柏林,入德籍。1955年9月14日在柏林去世。
双重友谊缘起文学
茅盾与魏斯科普夫的友谊,始于魏斯科普夫担任驻华大使期间。从相关史料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捷克斯洛伐克就承认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建立外交关系,魏斯科普夫有幸成为驻华的第一任大使。1950年1月14日,魏斯科普夫向刘少奇提交国书,在提交仪式上,刘少奇说:
大使先生阁下:我很高兴地接受贵大使所提交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所授予的国书,并感谢贵大使的热忱的祝贺。
我相信,中捷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将不仅使已存于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日益发展与巩固,同时亦将有助于世界之持久和平。
我热烈欢迎贵大使出任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特命全权大使,并愿在贵大使加强两国亲密合作的工作中予以各种协助。
谨祝贵国国运昌隆,人民兴旺,并祝贵国总统健康。(《刘少奇文稿》第一册)
魏斯科普夫上任以后,也许都是革命老作家的缘故,他与茅盾很快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谊。茅盾回忆与魏斯科普夫相识的情景时说:那时,我担任了文化部长,部内有个对外文化联络局,萧三同志是局长。这样,我和萧三同志同魏斯科普夫同志夫妇的关系和友谊,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作家,萧三同志跟魏斯科普夫同志是老朋友,有二十多年的老交情,我呢,也有幸读过他的小说《天亮了》(Dawn Breaks)英文译本,可说是神交已久;另一方面,在行政职务上……我们双方都负有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任务。后来,茅盾和魏斯科普夫在日常交往中加深了相互了解,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魏斯科普夫见到茅盾,很幽默地对茅盾说:“我写过小说《天亮了》,你写了小说《子夜》,看书名好像是伙伴;可惜我不能使用汉文去读它。”没等茅盾说话,他又问茅盾:“《子夜》有没有外文译本?” 茅盾告诉他:“1937年莫斯科出版过俄文译本,可是我手头没有这个俄文译本;但是我手头有1938年的德国Dresden(德累斯顿)出版的德文译本。”魏斯科普夫一听,非常高兴,立刻向茅盾借德文译本的《子夜》。后来,让茅盾感慨的是,当时魏斯科普夫读过《子夜》以后,给茅盾提出过非常精辟的意见。茅盾后来说:“《子夜》的背景是1930年的上海,对于那时的上海社会不熟悉的中国读者,往往也不大理解书中的一些情节。可是魏斯科普夫同志不但理解,而且提出了精辟的意见,这是我所敬佩而且感谢的。”其实,魏斯科普夫也是一位擅长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著有《莉茜》《斯拉夫人之歌》《天亮了》(Dawn Breaks,又译为《新日子来临之前》)、《敢死队》以及三部曲《告别和平》《在洪流中》和《世界在阵痛中》(未完稿),还有《远方的歌声》《金色的苹果》《回家》等短篇小说。他在担任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期间,创作了讴歌新中国变化的《广州之行》,还翻译了毛泽东、鲁迅、艾青、贺敬之、何其芳等人的诗歌,以《中国在歌唱》为题出版,体现了魏斯科普夫大使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茅盾
一个外国友人的“抗议”
有一天,魏斯科普夫大使对茅盾说:“部长阁下,我发现北京西郊有个古庙,大殿里的壁画非常珍贵,估计至少是明代的。可是大殿里有一所中学,所以大殿里的壁画很有可能被损坏,你们得好好保护啊!”茅盾点点头,很认真地听着。魏斯科普夫又说:“中国的明朝在年代上,大约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是很宝贵的古董了,中国历史悠长,明朝的遗物,北京城内到处都是,可是,那样的壁画,如果在我们那里,我们一定会搬到博物馆里去。中国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很重要很宝贵的一部分,你们这样对待明朝的东西,我要抗议!”茅盾听完,笑了起来,真诚地感谢魏斯科普夫大使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魏斯科普夫大使“抗议”的事,确实很重要,也是事实。他讲的西郊古庙壁画,就是北京西郊的法海寺的宫廷壁画,是非常珍贵的明代壁画。古庙大雄宝殿里的壁画,面积有260平方米,分布在佛像座龛背壁、东西山墙以及北门西侧。佛龛背壁上画的是观音、普贤、文殊三尊菩萨像,中间的水月观音身披轻纱,仪态优雅,神态安详,充满了慈祥和亲切感;东西山墙两幅《佛会图》,描绘了花卉祥云,佛光普照中众佛飞天的景象,艳美的荷花牡丹仿佛散发着阵阵幽香;大殿北门西侧的《帝释梵王礼佛护法图》,将帝与后的雍容华贵,天王的威严,金刚与力士的勇猛,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法海寺藻井圆形图案是曼陀罗,含有证悟大圆满、得到大智慧的意味。大殿内有三个同等规模和制式的曼陀罗藻井,但图案各不相同,中央藻井绘的是毗卢遮那佛曼陀罗,东边藻井绘制的是药师曼陀罗,西边的藻井是阿弥陀佛曼陀罗。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先生首先发现法海寺的壁画,当时,新生的人民政府决定将古庙里的北京市第九中学迁址,以便保护这些珍贵的壁画。但是当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有关部门只好将有壁画的大殿锁了起来,作为保护措施的权宜之计。
魏斯科普夫著《远方的歌声》书影
魏斯科普夫著《莉茜》书影
当时茅盾听到魏斯科普夫的“抗议”时,对北京的文物保护情况已经有所了解了。所以当时茅盾“坦率地接受了他的‘抗议’” , 还“热烈地请求他随时提意见”。茅盾后来回忆说:“他笑了笑说:‘我这抗议,不是用大使身份提的,而是用一个热爱中国的外国人的身份提的。’我也笑着说:‘您不说这话,我也完全了解。不过,我却不得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的身份来郑重考虑您的抗议啊!’我们两个人都笑了。”
无私的古董爱好者
据茅盾回忆,魏斯科普夫在担任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期间,常常去古玩铺子淘宝,偶有发现,常常欣喜不已。在魏斯科普夫1952年卸任回国之际,将自己在北京古董铺子上买到的文物捐献给中国故宫博物院,计有商朝铜器一件、战国时代舞俑和兽俑各二件、汉朝女俑和唐朝武士俑各一件,共7件珍贵文物。魏斯科普夫的举动,感动了中国政府,茅盾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回赠几件精致的雕刻给魏斯科普夫作为纪念。当时,魏斯科普夫大使为什么要把自己收购的文物赠送给中国?他对茅盾说了一番让人动容的话:“我在买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在我离开中国时,赠送给你们的。因为这是中国的东西,我不应当据为私有。那么,为什么见了就买,而且常常到很小的铺子,到冷摊上去搜掘呢?因为我爱它们,我怕我不买下,它们便会落到专门走私的古董贩子手里,说不定就会被偷偷运出中国。而且,我买了来,我也欣赏,得到了莫大的快乐。既为中国保存了古董,我自己也得到了欣赏,这是两利的。”
中国人民亲热的朋友
魏斯科普夫卸任后不久,移居柏林,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籍,担任民主德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长。1955年9月14日在柏林去世,年仅55岁。魏斯科普夫生前在中国出版的书有冯至、朱葆光翻译的《远方的歌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8月出版)等。20世纪80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莉茜》。魏斯科普夫去世以后,1958年5月,茅盾应魏斯科普夫夫人魏丁之约,写下一篇声情并茂的回忆魏斯科普夫的文章——《中国人民亲热的朋友》,这篇写于5月17日的文章,当时没有在国内发表,而是通过外事部门转交给魏斯科普夫夫人魏丁的。所以茅盾在1958年5月23日写给魏丁的信中说道:“我已经写了一篇纪念我们的最敬爱的朋友魏斯科普夫同志的文章,现在请王局长把这篇文章同这封信一起,转交给您。”后来,茅盾对这篇文章又作些修改。6月1日,茅盾又给魏丁写信,同时附上修改过的文章。这篇文章手稿在20世纪80年代收入《茅盾全集》十三卷。从茅盾给魏丁的两封信来看,茅盾和魏斯科普夫大使夫妇的友谊十分深厚,语言之间,除了外交礼仪之外,还充满着真情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