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老子讲道理

2019-05-05徐川

醒狮国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老庄道德经老子

徐川

庄子讲故事,老子讲道理。

知道了庄子,不能不了解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可说,不可说,不说就对,一说就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和庄子是一组经典CP,经常放在一起并称老庄,都是道家创始人。他们对后世影响极大,甚至无意中创立了一个宗教——道教。他们还被尊为仙人,老子是太上老君,庄子是南华真人。

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

因为不管耶稣还是穆罕默德,都是历尽千辛万苦传道才慢慢让自己的宗教为大众接受,而他们都不是神,上帝才是神,罗马帝国还因为争论耶稣是人还是神形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派系之争。

老庄不仅很酷的留下经典,一不小心还成了神,留给后世一片膜拜。

老庄口才都很好,虽然风格不同,但是一聊天就能成为时代流行语。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老庄?

有了老庄,我们讲道理时才会说“唇亡齿寒”、“螳臂当车”,我们批评人时才会说“朝三暮四”、“旁门左道”,我们夸别人时才会用“沉鱼落雁”、“肌肤胜雪”,发鸡汤文时候才会写“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等等。

简单说,他们俩随便蹦个词,都能让我们回味半天。

不过老子和庄子其实有很大不同。

如果说庄子是邻家大哥,老子就是带头大哥。邻家大哥虽然也很酷,但是总体还是可感可知的,而且怕你听不懂,还免费赠送了很多故事。带头大哥则不然,不讲故事,只讲道理。能少说绝不废话,五千字就把天地人间的大道理讲完了。

比如说,有人给你读古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老子必然认为太啰嗦,“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这就挺好。甚至俩字儿:“酒?村。”不是更好嘛。

不管是严肃的历史书《史记》,还是同时代人笔记《庄子》,都记载儒家代表孔子曾经找老子讨教,法家代表韩非子还专门写文章研究老子。

这就是江湖地位。

那老子到底是什么人呢?

不好说。

老子的身世很难搞清楚,甚至他的名字我们都不确定,有人说叫李耳,有人说是李聃,有人又说根本不是这些人,因为孔丘叫孔子,庄周叫庄子,墨翟叫墨子,如果姓李,为什么不叫李子?

当然,我们断然不敢叫他小李子。

老子一生经历了什么,我们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有一天他骑着大青牛出函谷关,守关的人特别崇拜老子,说你总得留点什么再出关,老子就留下了五千字,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道德经》。 之后他就杳无音讯,书上说“莫知其所终”。

这么看,老子很酷,酷的让人不理解。

镜头里,老子骑头牛,戴个小墨镜,不紧不慢,不疾不徐,气定神闲向我们走来,到了跟前,你正欲开口问话,他突然扔过来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瞬间你很困惑。

接着,他又很酷地从身边过去,身形越来越模糊,你正欲呼喊,渺渺之中又飘来一句“名可名,非常名”。

你思忖半晌,抬头远眺,发现他已经消失了。

这就是酷,就这么酷,酷到没朋友。

那老子究竟讲了什么道理呢?

内容太庞杂,简单说,就是三句话:看世界、讲政治、谈人生。

先说看世界。

老子眼中的世界是客观的,唯物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什么,古代祭祀时候用草扎编成的小狗,祭祀中当宝贝一样看待,用完就当垃圾丢掉。大体意思是这世界自己玩,跟你人类没多大关系,不是说你天天烧香念咒老天就保佑你,老天也没有儒家讲的什么“仁爱”之心,它把万物都当成草编的狗,哪还有心情罩着你?用完就扔了。(《道德经》第五章)

所以老子算是个物理学家,在他眼中,苹果掉到头上,不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而是自然规律;老子眼中,恐龙的灭绝也是自然规律,他完全可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恐龙”;老子眼中,天地也和万物一样,有生有灭,全是套路。那这种遵循规律的天地万物,从哪里来呢?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在讨论宇宙起源。他认为宇宙最初只是一个“无”,也就是没有质量没有大小的极点,有一天突然爆炸,就形成了不断膨胀的宇宙……

当然,这是开玩笑。老子肯定没有提出“大爆炸理论”,他眼中的世界本源无形无象,这种终极产生了“有”,这个东西在他哲学里叫“道”。而这个道,讲不出、道不明,只是我们总要有个名字才能讨论它,所以硬说它叫道。

你叫或不叫,道都在那里,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再说讲政治。

老子讲政治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烹小鲜就是炒菜,首先要五味调和,不能一味的放盐或者加糖,这就是“平衡”的能力;其次炒菜有先后顺序,不是一股脑倒进锅里,那是乱炖,办事情也如此,要一件一件来,不能着急;最后,对于小鱼小虾之类的鲜味,应尊重食物烹煮的规律,翻面即可,拿铲子乱炒,肯定就炒烂了,治理国家也应该遵循事物规律,不要胡乱插手不懂的事务,自然就能垂拱治天下,也就是无为而治了。

仔细想想,历史上短命的王朝如秦朝、隋朝,其实都是有重大创新的朝代。比如秦朝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再比如隋朝则留下了科举制和文官设计,还有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大运河,但是翻炒过猛,自己也就坚持了两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倒是让汉朝和唐朝享受了创新成果。

当然,老子谈的是理想状态“小国寡民”的政治,没有大的疆土之争,没有长途跋涉之苦,沒有民族的冲突,没有文明的重建,他们“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在现实中,无为而治并不容易。

汉朝初年实行放养型治理,人民休养生息确实有起色,可是放养时间久了,也产生了“七国之乱”;西晋希望利用皇家亲戚的力量平衡土族的势力,没想到“按倒葫芦浮起瓢”,亲戚那边又不平衡了,爆发了“八王之乱”;宋朝觉得文官集团运转有序,当皇帝就应该写写诗练练字,后来宋徽宗被蛮夷掳走,终生没能“常回家看看”;明朝就更儿戏,为了平衡官内宫外,宰相都不设,宫内太监设计和宫外文官制度一一对应,几个皇帝放手得很潇洒,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天启皇帝在位几年全在忙自己的木工活,有明一代也根本算不上成功。

老子的理论高屋建瓴,落地还需实践检验。

老子也会谈人生,偶尔也发鸡汤文。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据说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老子还是那副能不说就不说的面孔,张嘴让孔子看看舌头和牙齿,舌头完好无损而牙齿基本都坏掉了。不用多说,道理很明显,硬碰硬只能是两败俱伤。生活中打架、怒怼、恶语相向,双方都是灰头土脸,历史中的战争只能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不管最后谁胜利都损失惨重。如果换作老子,根本不跟你打架,不跟你斗狠,静静地快乐地活着,活到上百岁,直接把对手熬死,然后张嘴一笑露出牙齿和舌头,摆一个胜利的手势。(《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老子有秘诀。

老子的朋友圈里曾经发布過一篇原创作品,题目叫《你不可不知道的处事三法宝(深度好文)》,文章里赫然写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慈就如水一样,能包容而表现出柔善,却最是勇敢。比如母爱,润物细无声,临行密密缝。楚汉争霸时候王陵起兵帮助刘邦,项羽就劫持他母亲做人质,结果王陵母亲伏剑身亡,这就是母亲,不仅捻针缝衣,也敢引颈就义。

俭就是节制,含义丰富,不仅仅是节俭,还意味着生活中克制欲望,行事时留有分寸。比如清朝宰相张英听说家里人在跟邻居争宅基地,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听了把宅基让了三尺,邻居看到对方这种忍让,也让出来三尺,中间成了著名的小巷子,就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

不为天下先,就是不求出风头,不争强好胜,能够安心处于低处,就像大海在最低处才能汇聚百川,自古豪杰也是如此。如同朱元璋所坚信的“广积粮,缓称王”,少在人前显摆装老大,时候不到,装了没用,时候到了,全世界都愿意成为你的风口。大家看《雍正王朝》、看《琅琊榜》,都是最低调的皇子夺嫡成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就是老子和庄子的区别,庄子的逍遥是真逍遥,以无为求无为;老子的无为是假无为,以无为求有为。

不信?你看老子明明白白说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 不争是姿态和手段,目标是莫之能争,问天下谁与争锋?

喜欢老庄,其实是喜欢放下的智慧。

比如用手去抓沙子,越是用力,手里剩下的就越少;比如用手击打水面,越是用力,你的手就越容易受伤。

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的美好有时候靠的就是做减法。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荣华富贵看淡了,功名利禄放下了,生命自然轻松了。庄子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别说功名荣誉,连自己都要忘掉。

但是,想放下没有那么容易,能放下的前提是已经拿了起来。就比如当年备战高考的时候,针对社会上呼吁的“跳出题海”,我们的班主任非常不满,表示“你们一群从来没有跳进过题海的人有什么条件跳出题海”?我们当时无言以对,觉得说的好有道理。

所以老庄智慧是一种境界,一种格局,需要基础和门槛,需要体验和历练。

我们聊老庄,只是说说皮毛。毕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好的音乐声音无法表达,那好的思想用文字也很难穷尽美好。

作为凡人,要想靠近他们,还是应该多读书。如果只是简单入门,可以读读南怀瑾谈老庄的相关书籍,想更深入了解,钱钟书《管锥编》里讲老子很精彩,而刘文典讲庄子更是当仁不让,《庄子补正》值得翻一翻。如果你想一边练书法,一边学道理,还可以买一本赵孟的小楷《道德经》。

猜你喜欢

老庄道德经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谎言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
英勇不屈的“刘老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