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教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和策略探究

2019-05-04王馨可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形式出现了巨大的突破。作为网络主体的年轻人,在获取以及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会充当制造者的角色。网络舆情不单单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反馈,同时也能够传播舆论,在讨论舆情对于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舆情特殊性,同时也要探究其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所产生的多层面影响。网络舆情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的重要领域,为此需要从现象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塑造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作者简介]王馨可(1987-),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西安工程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4-0066-02

总体来看,网络舆情是民众利用互联网不断抒发看法、情绪以及观点的总和,其对象通常是社会以及网络的热点事件,具备了一定的传播性以及影响力。过去人们发表舆论观点的途径相对较少,传播的渠道也不畅通。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使得舆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扩散,其影响力也会相应的提升。网络体系所带来的并非只是舆情传播模式的转变,同时也包含了人们对于事件的评判以及意见的发散性,因此而产生了网络舆情文化。

网络舆情当中,人们最关注的是舆情道德。其主要是通过人们在新闻网站以及社交论坛当中评论所产生的舆情文化而体现的。可是新闻传播点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碰撞的时候,通常会引起广泛的讨论,一些态度以及声音无意识以及有意识的扩散,最终产生了滚雪球的效应。在网络上所发表的意见具有较低的约束性,难免会产生一些非正确以及非常规性的意见传播,在无形当中会产生社会舆情道德上的压力。

一、网络舆情教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拓展视野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长期受到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舆情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大学生处在独特社会层次,有着相对较高的文化素养,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同时有着相对较强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他们对于网络舆情通常有自身独到的见解,价值观也处在塑造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对于网络舆情有着较高的关注度,想要融入到社会当中,也愿意对社会舆论做出相对独立的思考。此外,因為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够强烈,使得他们在应对海量信息轰炸以及选择多元文化价值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因为缺少驾驭信息的能力,或者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这类信息,尽管从表面上看具备了大量的信息,可是实际上却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的地步,无法准确而又深刻的认识问题,最终被网络负面舆情困惑,最终影响了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颠覆判断

从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上看,能够发现很多事件所呈现出来的网络舆情具备了一定的片面性,也就是网络一般只关注于事件的某个方面,或者是从某个角度来审视整个事件。对于一些突发性的事件,网络当中对于该事件的舆情信息通常会呈现出井喷的状态,但是缺少对于事件产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公正判定信息。网络上充斥了对于事件的流言以及虚假信息,体现出了非公正性、非理性以及极端化特征。现在网络符号化效果以及管理缺陷能够过滤掉网民的角色与真实的身份,网民的话语自由以及行为不受约束。这为一些网民个人主义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他们有可能会在舆情传播的时候利用恶意回帖、人身攻击、谩骂以及连续发帖等行为来导致网络舆情出现混乱化以及暴涨的情况。在一边倒以及片面化的舆情当中,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舆情的影响。他们通常从最为简单的知觉以及感受来综合考量事件,选择性的吸纳与理解某些方面的信息,并产生行为模式与自我价值观。一些焦虑、敏感以及脆弱的学生,对于权威性的言论则会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偏离了正确价值判断。

(三)思想极化

思想极化指的是团体成员开始的时候就存在偏向性,经过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方向不断移动,最终产生某种极端的观点。其通常是社会情绪的集中体现、激化以及宣泄,会被社会情绪所左右,可以从虚拟的世界转变为现实破坏能力。网络群体激化现象负面影响因素很大,容易催生一些群体性的事件。网络互动传播特征提升了群众情绪以及心理的相互感染力。学生是网络使用的生力军,思想与行为容易受到群体极化的综合影响。一方面,群体心理主导下,网络当中的小事件会在口水效应推动下,最终成为群体性的事件。随之而来的各种情绪化的言论则会让大学生的思想出现极端化,并且会造成行为失范。此外,受到群体极化所影响的学生通常会对某些人以及事物产生稳定的看法,例如警察一般是强势的,但是修车人则处于弱势的地位,警察打修车人的事件则会被看做是强权对弱民的恶性事件,应该被社会所谴责,这种刻板的印象通常会激发起人们心中仇恨的心理,并且在实际中尝试影响周围的朋友或者是同学。在这种极端化思想产生以后,快速的蔓延,煽动性的言论会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产生蝴蝶效应,导致了周围大学生思想以及观点朝着极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甚至还会产生一些潜在的衍生性影响。

二、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塑造策略

新时期,人生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空间当中的价值选择、行为抉择以及政治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学生本身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少,社会经验也不够丰富,确立新时期人生价值观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加强网络政治观教育,不做网络谣言传播者

确立新时期政治观,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充分信任党和政府,党的主要任务是为人民谋福祉,营造一个团结而又稳定的环境是财富积累的重要前提,因此不要制造各种网络混乱,以此破坏和谐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环境,对于一些攻击党与国家热点舆论,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保持立场的坚定,不信任谣言,也不传播谣言,并且努力与不良的舆论进行抗争。其次,帮助大学生确立官网认知。对于一些来源渠道不明或者是私人转发的各种热点舆论,大学生要保证心中有数,不会随波逐流。各级政府官网当中的公告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态度以及意见,通常情况也是经过了严密的调查以及研究而得出的最终结论,其具备了采信的必要与价值。网络谣言一般是在官方没有发声,同时群众不明了真相的情况下传播与蔓延的。所以,官网公开而又及时的表明态度,更加有助于大学生确立官网的权威认知。最后,帮助大学生确立大局观。作为政治观的重要表现,大局观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加的重要。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但是谣言却又很多,政府辟谣速度始终不尽如人意,谣言本身具备了反权利的特征,更加容易引发弱势群体的关注。所以,大学生对于网络热点事件需要抛弃将自我作为核心的心理因素,从国家以及集体的宏观角度出发、评判热点事件。

(二)加强网络责任感教育,抵制歪理邪说

大学生不仅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是振兴中华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具备了接班人意识以及高度责任感,在虚拟世界以及现实生活中都会自觉的捍卫党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强化大学生网络责任感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强化大学生自我负责的网络教育工作。对他人负责的基础是要对自我负责,任何的网络违法行为都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大学生应该做到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参与并且推进网络舆情活动。其次,强化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教育。大学生对于网络热点问题所发布的观点,不仅仅代表自身的行為,同时也关系到其所在高校的声誉以及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名誉。大学生针对热点问题所发出的富有哲理、正确恰当以及效果显著的声音,则是为母校争光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班团网络活动以及网络目标管理两种方式实施。最后,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大学生今后终归要走向社会,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确立社会责任感是事业有成的必要条件。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大学生需要想到这类事件对于社会会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然后再发表言论。对于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歪理邪说,大学生要勇于亮剑,不做网络上的暴民庸民。

(三)加强网络文明观教育,远离网络暴民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需要时刻关注自身身份。强化新时期的网络文明观教育工作,首先要强化大学生网络文明用语的教育工作。保证大学生能够使用健康的语言,充分而又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教育。尽管网络是一种虚拟化的事物,但是人类社会确实真实存在的。网络空间同样也需要彼此理解、尊重以及宽容,从容不迫、彬彬有礼。最后,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教育。当前,各种媒体上经常会看到关于因为参与会网友、裸聊以及校园贷等活动,最终使得大学生不得不走上绝路的报道,这从侧面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涉世未深,不知道保护自身的隐私,交往通常具备一定的随意性,容易被不法分子所操纵以及利用。

(四)加强法制教育,培养时代新人

第一,健全网络法治教育制度。高校要成立针对互联网行为的法制领导小组,优选一些法制专家组成师资队伍,并且选择合理化的法制教学内容。第二,健全网络法治监管。使用技术手段阻止一些非理性的舆情进入到学校当中,对于大学生所发出的不当言论要给予警告、提醒以及组织。尽力的营造出清洁而又安全的网络环境。第三,对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形式以及方法进行创新,使用课堂内部与外部的有利条件宣传、警告、阻止学生对于舆情事件所发表的不当言论,尽力营造出清洁而又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第四,对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形式以及方法进行创新。充分结合社团活动以及宿舍集体活动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或者是走出校园到监狱与法庭进行旁听,使得学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危害性,同时也可以体会到网络自由主义对于个人所带来的伤害。第五,丰富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新时期网络法治教育应该涵盖十八大以来所颁布的各种网络法规,从网络守法、安全以及维权等方面强化对大学生网络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聂鑫.当代大学生舆情引导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60-62.

[2]张凌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舆情教育的应对策略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3):68-70.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