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
2019-05-04布睿
布睿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可从拓展文言文学习空间、创设文言文教学情境、注重知识的迁移与积累的角度出发,改变原有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17-02
通过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文学知识,了解不同文章所反映的社会背景,还能学习到有关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新课改要求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文言文不像白话文那么容易理解,所以学生会感觉到学习文言文比较枯燥。并且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文言文,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背诵起来会感觉十分拗口,而强制要求学生背诵会使课堂教学气氛十分压抑,无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比如,在《赤壁赋》的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理解“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于是”是指在这个时候,并非现代汉语所表示的“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也不能很好理解“渺渺兮于怀”是指“我的情思悠远茫茫”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词句意思,就无法将上下文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就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高中文言文教学基本是以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文的形式进行。而在教师翻译过程中,学生会不停地写笔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太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会让教师和学生容易感觉到疲惫,还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中,针对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教师先翻译每句中不易理解的字词,再进行整句翻译。如第一句中的“浮图”在这里是和尚的意思;“慧褒”指的是唐代高僧;“舍”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是指建舍定居;“址”是指地基、基部,这里指山脚;“而”是连词,表示并且的意思;“卒”是最终的意思;而“之”在这里主要指褒禅山麓。于是,整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了这里。”虽然教师翻译得十分到位,学生的笔记也写得十分详细,但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认识文言文用词的巧妙,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觉到疲惫。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生对其中的字词、段落的理解情况,而不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惰性思维,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以《荆轲刺秦王》的学习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重点记忆、背诵“说”“还”一类的通假字(即“说”通“悦”,表示高兴的意思;“还”通“环”,是绕的意思),背诵“善”“揕”“发”“以次进”“剑坚”“郎中”等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背诵整篇文言文。虽然学生能够说出每个字、词、句的意思,甚至能将文章倒背如流,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结合文章背景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所以他们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到古文的魅力,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1.拓展文言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改要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为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能将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师通过在线交流则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前,教师可将文章内容及其翻译制作成PPT课件,提前发给学生学习。学生可将教材打开,结合课件中的讲解进行学习,如课件中会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寡人”“焉耳矣”进行翻译,再将整个句子的意思翻译出来。学生利用课件自学,基本能够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从网络中选择一些与这篇文言文有关的教学视频来学习,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而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对其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解文章的背景、文章中的各个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高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设文言文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理解
若想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文言文,教师就需要创设文言文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并且,通过创设文言文教学情境,还能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播放影视剧中关于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先了解《鸿门宴》具体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然后,教师再对文章进行分析,对其中涉及到的人物进行补充讲解,如项羽、刘邦的出身、性格特点等,为学生补充鸿门宴的由来,这样他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并产生去了解鸿门宴之后发生的故事的冲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这些事件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鸿门宴》的内容,并分析出项羽后来失败的原因。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养。
3.在文言文教學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与积累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文言文知识,而应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文言文,不仅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与积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故事有“完璧归赵”“渑池会盟”和“负荆请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对这三个故事进行单独的讲解。教师还可以把《荆轲刺秦王》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结合起来,通过对比,分析廉颇、荆轲的人物形象。廉颇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在为人处世方面却有勇无谋,做事情容易冲动、鲁莽,心胸狭窄。荆轲是人们心中的勇士,其有不畏生死的精神,却不精通剑术。通过两者的对比,学生就会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会产生矛盾,为什么最后会有“负荆请罪”的故事。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从而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提高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拓展文言文学习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同时,要创设文言文教学情境,进而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此外,教师还需要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与积累,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文言文知识,拓宽学习视野,从而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海燕.浅谈新课改之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7(7):31.
[2] 张红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水平[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3):194.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