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情自古伤离别

2019-05-04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 2019年4期
关键词:灞桥中庭芭蕉

寂寞旅人的辗转反侧、异乡游子的思乡惦念、孤独男女的牵肠挂肚、阴阳相隔的缠绵悱恻……文人雅士们借助折断的杨柳枝、庭院深处的梧桐、夜雨中的芭蕉,让这些情感更加深厚隽永,歷经千载依旧值得不断回味。

柳 折柳一枝诉离殇

隐喻:送别、思念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大约从汉代起,折柳就开始成为送别的习俗,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既易于成活,又有驱邪治病、令人长寿的功效,临别赠柳就包含了希望漂泊异乡的朋友能够落地生根、身心康泰的祝福。与此同时,“柳”又和“留”同音,而柔弱飘摇的柳枝就像挽人的手臂,挽留与不舍之意便饱含其中,恰当地表达了送别者的心境。

历史上最著名的柳树当属生长于灞桥旁边的灞桥柳。灞桥离长安城三十里,是送别亲友最为合适的距离。当时人们在此桥两侧遍植杨柳,就是为了便于人们攀折,正所谓“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遥想汉唐盛世,无论开疆拓土还是商贾往来,小小的灞桥不知品味了多少次离愁别绪,桥边的柳树也不知散尽了多少繁枝。“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梧桐 深院梧桐悲断肠

隐喻:凄凉、悲伤

梧桐的悲剧源自其虽然高贵,能够招引凤凰,却因易生长,常常被当作庸材使用。《禹贡》里有“峄阳孤桐”,用它的新枝做琴,非常清雅。然而悲剧的是,明朝天启年间起义军都将其砍来烧火做饭了。著名的焦尾琴也是蔡邕从灶上抢救下来的,而那些未曾碰上蔡邕的好桐不知被烧掉了多少。

梧桐的悲剧源自其随季节而凋落的大叶子。“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光秃秃的枝丫,簌簌下落的叶子更增添了人们的悲秋之情。“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卧病于床的游子孟郊听到这声音悲意更浓。

梧桐的悲剧还源自其蕴含的爱情意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芭蕉 雨打芭蕉话凄凉

隐喻:忧愁、离别

相较于杨柳与梧桐,芭蕉实在属于小众植物,却因“雨打芭蕉”一个瞬间,让文人雅士们怦然心动,成为寄托愁绪的象征物。

无论愿意与否,芭蕉这种生长范围有限的植物还是没能逃脱离愁的圈套,在凄风苦雨中被反复吟唱。“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诗人杜牧在雨打芭蕉的节奏中酣然入梦,梦中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情境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产生了怀疑,惊觉只是在异乡翻了个身。可以想见,翻身之后的杜牧久久不能入眠,甚至还会流下两行清泪。

而写芭蕉最凄凉的莫过于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北国名媛流落江南,丈夫身故,身无长物,夜半孤卧。忽听雨打芭蕉,原本愁苦的心境更甚一层。

猜你喜欢

灞桥中庭芭蕉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①望月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雨打芭蕉
元代灞桥工程技术探析
灞桥月
美丽的灞桥
等你在灞桥
等闲托谁题芭蕉
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