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9-05-03许单
许单
摘要: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有声化的阅读方法,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培养。文章在分析学生朗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多方面进行有效朗读指导:一是积极鼓励,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敢读、好读;二是善用范读,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进步;三是重视语感,开展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赋予词、句以生命以学生生活中的情感经历带动学生朗读,使他们能读得自然;四要及时评价,让学生爱上朗读。
关键词:朗读;自然;有效;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而走进课堂,我们就能发现学生在“感情朗读”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总是不尽人意。有个别学生自由朗读的时候很有感情,但是集体朗读的时候,往往“被”随大流,进行机械似的朗读,他们不好意思自己和别人“与众不同”。不管是何种体裁,何种内容,学生在朗读技巧上都是“集体制造”,让老师干着急,独纳闷;有些学生理解得很深刻,可就是读不出来或读不出那种“语文味”;有些学生表情单一,难过的时不会愁眉苦脸,高兴时也不会眉开眼笑……
仔细一寻思,真让人意外:打从学生进校那天,他们就在学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结果为什么总不尽人意呢?
一个个信号在提醒我们,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朗读有效指导,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声音去领悟祖国语言的魅力,也因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一、积极鼓励——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敢读、好读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缺少站起来朗读的勇气:犹犹豫豫。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小手在那举着,又怕读不好;放下,又想站起来读。这时教师就得给孩子们信心:“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得“第一名”。可怎样才能第一呢?老师认为,只要你站起来,敢把自己的想法、理解读出来,你就是第一名了。”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从纵向角度出发,赞扬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让同学为他的进步鼓掌。当然这招不能泛滥,否则也就失效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节课40分钟时间,精美的课件演示,众多的角色表演,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真正让学生朗读的时间寥寥无几,因此很多时候朗读成了一种形式。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有序进行,让参与朗读的学生训练面广一些,让学生站起来表现的次数多一些。“读书百遍,其‘乐自现”!只要当孩子们敢读、好读,把朗读当做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很乐意去接触它,这时候朗读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反思我们的课堂,确实如此,多一份放松,收获也会更多。只要坚持下去,我们的朗读就会多一份自然、激情、真挚!
二、重视语感——狠抓基本功训练,教学生会读
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在遵循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观取向时,还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體验和理解,让孩子有个性化的表达和朗读。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搭建好基座,才能平稳高大地拔地而起。要学生做到情感朗读也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纵然心里有“千言万语”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常常会“力不从心”、“言不由衷”。
(一)读准字词的音
某次,笔者为了表扬孩子朗读非常棒,主动提出为他们演唱一首歌:“啦啦啦,我是(sì)卖报的小行(hán)家,大风大雨里往(wán)街跑,一边跑,一边叫,今天的新闻真正(zēn zèng)好……”没等笔者唱完,同学们老早举着小手抗议:“老师,老师,唱错了唱错了,你把“真”唱成平舌音了……”笔者就顺势引导让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演唱。通过比较,同学们自然明白了:不把字咬准,就唱不出好听的歌;同样,不把字读准,朗读的“语文味”就出不来。此外,笔者班里的小朋友都喜欢念绕口令。诸如《四和十》、《花鸭和彩霞》、《九与酒》都极大激发了孩子朗读的兴趣。
(二)读出词语的“情”
要学生能正确、恰当地表情达意,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一些规律、技巧,掌握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与融合,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在教学课文《丑小鸭》时,教师出示课后读读背背的词语“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当学生读到“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就要读出“丑小鸭的样子很怪,很难看”的感觉,读到“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就要用“欣喜的语气读出丑小鸭的美丽”而不是低沉的语调。这时教师评价道:“小朋友们读得真好,只有我们入境了、动情了才能感受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喜悦心情!”教师的一次强调,学生也将习得一种经验,一个词也可以有表情,也可以读得绘声绘色。
我们的教学就是这样,必须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因为只有从一个词的朗读入手,从一句话的情感抓起,才会有篇的情感存在。我相信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训练,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就能正确、恰当地表情达意。俗话说得好:“功到自然成!”
(三)读出句子的“意”
纵观低段语文教材,以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居多。它通常以生动活泼的场景,鲜明的人物性格,多角色的对话描写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童话故事的语言有简洁形象、生动活泼、流畅和谐、接近口语的特点。选择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更能激发他们朗读的愿望。如《小柳树和小枣树》,童话中的小柳树非常骄傲、神气,它瞧不起小枣树。我们来读一读: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抓住这两句的朗读教学,引导孩子们配上神气的表情,加上动作演一演,读出小柳树的一次比一次骄傲。这样的朗读,孩子们都喜欢。
循序渐进,有了一定的语感,再去朗读散文、说明文,朗读效果也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读出文章的“韵”
(一)精用引读——让学生乐意读,动情读
引读,作为有效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具有激发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倍受青睐。但是成功地引读必须要有考究的引言。引言用的好是独具匠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用的不好,是画蛇添足。如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
1.学习第一小节
师:此时,我们就是一只快乐的小小鸟。看,小草探出顽皮的脑袋。它那尖尖的叶子上挂着清清的水珠,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多美啊!我们停在绿绿的草地上,踩在嫩嫩的小草上……什么感觉?(指导朗读“草芽尖尖”读得轻柔些,读出小草的柔柔嫩嫩的特点。)
2.学习第二小节
(点名读,读通顺)
师:瞧,圆圆的荷叶碧绿碧绿的,是谁蹲在上面呢?青蛙蹲在荷叶上张开嘴巴想干什么呢?
师:青蛙把自己当成了歌唱家,多神气啊!它为什么这么高兴吗?(捉虫多;跳得高;歌唱得美……)
师:说得真好。咱们来一次比赛,看男生读得开心,还是女生读得高兴。
3.学习第三小节
(指名读,通过动作表演理解“鞠着躬”)
师:谷穗弯弯,大丰收啰!农民伯伯高兴得笑弯了腰。我们一起弯弯腰,读一读吧。
师:秋天的天气很好,秋高气爽老师最喜欢了,听我美美地读一读。
师:谁也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一读!
4.学习第四小节
师:谁能学学雪人把大肚子挺起来?
师:冬天到了,就会下雪了。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快点,快点和雪人打个招呼吧!
师:小朋友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你们能读出开心的感觉吗?我们分小组比比,看哪组“雪人”最高兴!
(二)敢于“说”文——联系生活,让学生创意读
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丰富的情感经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架起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将文本中作者的经历引起学生现实生活的联想,激起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笔者常常创造这样的情境:“现在你就是主人公,你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么说?”“现在你就是一位演员,你要出色地把这个角色演好,你来试一试!”课文朗读中,笔者关注的是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的感受。也有的时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的句子。读是照着文字念,而说就是说出自己的,将书上的文字将转化为生活中的对话。例如在学习童话《小马过河》的时候,有一句对话原文是这样的: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师生共同探讨,怎么读才能表现松鼠说这句话时的“着急、担忧”。为了突出这个“急”和“忧”有一学生充分朗读后,我们稍作了修改:“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淹死的!”此外在教学《窗前的气球》时,我们也在第二自然段前加个“唉”请学生读一读:
“唉,科利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他觉得真没意思。”这样的处理更能读出科利亚的孤独。
读一读,效果比原文好多了。无独有偶,还是这一批学生,在笔者上《小珊迪》的时候也对文本进行了二次创作。原文是:“……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朗读的时候,一学生深情地说“我……我……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孩子话音刚落,就获得了全体老师的掌声。精彩的课堂生成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孩子的朗读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小珊迪内心的善良、担忧、不舍、绝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任何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学习语文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练习朗读就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因此,在朗读、口语交际训练中要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恰当地表达情感。
四、及时评价,让学生爱上朗读
根据低年级的小朋友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我们评价孩子的目的,既可以使行为个体受到启发和教育,又可以给其他孩子树立风向标的作用,使整个班集体的行为受到影响。
当孩子的朗读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时,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便会像喷泉那样高涨,便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朗读的工作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朗读指导的方法不胜枚举,需要教师倾心钻研教材,因材施教,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有效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让我们的课堂也因为情感朗读的存在而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兵.朗读就是那个“味” 《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5、7.
[2]罗江霞.实现有效朗读,回归语文本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