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风舞弄溢馨香
——谈紫砂作品“荷韵”壶的创作理念

2019-05-03董丽婷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莲荷花货莲蓬

董丽婷

紫砂花货的形体特征最主要来源于模拟对象本身的造型特点,所以在制作一把花货紫砂壶的时候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抓住事物形象本身的结构特点,并以紫砂成形塑造的逻辑加以改造,从而达到既表现自然形态中美的部分,又获得了紫砂壶功能以及内在文化的性质。每当农历六月二十四,荷花傲立绽放,百花皆羞,秀雅大方、气质卓群的莲荷,成了大自然的主角,蛙为鸣、虫为爱,成就一幅夏日盛景。作品“荷韵”壶即是以莲荷作为主题所创作的一件紫砂花货。

在美术的创作空间里,有圆满的,蓬勃向上的美,自然也有残缺的,不断凋落的美,两者带有各自不同的形象特色。眼前的这件作品“荷韵”壶即是表现的后者。在惯常的赏荷逻辑中,必然是观赏荷花盛开的样子,青葱碧绿漂浮着的荷叶,鲜艳粉嫩的荷花如同夏日的凉风席卷起大自然的万般风情,点缀着荷塘姿色。而当这些鲜艳的色彩褪去繁华开始凋零的时候,却少有人关注,但从自然的角度,生机勃勃是自然,枯萎凋零亦是自然,观察的时节不同,获得的心境亦变,在制作眼前这把“荷韵”壶的时候,笔者却没有想这么多,仅仅是提炼形体特点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荷 韵》

从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来看,这把“荷韵”并非是单纯的自然仿生的描述,更像是荷与壶的结合,其从视觉结构上将两者的形象分离,却又共用相同的骨架,最终呈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花器风采。从形象上来看,整把壶如同一个倒扣的莲蓬,这枚莲蓬由于被采摘日久,边缘已然枯萎,其上的筋纹分明,带有十分独特的仿生质感,壶钮即荷梗,结合嵌盖镶接在壶心正中,壶盖完全嵌入壶口,盖面的肌理与壶身连续,一路延伸到壶底,壶把则如同筋须与壶面结合如同一整张垂落的荷叶,与之格格不入的壶流则穿透了破损的叶面,结合起来就如同在一把紫砂壶上盖上了一片叶子,但同时这也是一枚倒扣的莲蓬,但无论如何,其中散发出来的都是浓浓的“荷韵”。

从制作的难点来看,这把壶的主要表现方式并不在于整体的轮廓,从可以收从结构上看,茶壶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做过多的变动,其表现的重点在于表面的肌理质感,正是由于这种肌理效果,产生非常强烈的莲荷的味道,也让人先入为主的接受这是一件十分仿生的紫砂花器。但实际上,这把壶的莲荷独立来看,细节上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壶底部的处理,更偏于虚化的轮廓,其重要的演绎方式就在于隐藏在莲荷表皮下的经络纹理,这些主要集中在壶盖以及壶口周边,越是延伸到壶下半部分就越是虚化,这样的处理非常巧妙的将赏玩的角度固定在了茶壶的中心处,而对于规格外的壶流、壶把以及壶底则分割外外延的轮廓,在这种情况下,茶壶主题的表达已经呈现,这些细节局部的处理由于遵循了传统紫砂壶的结构基本未变,所以并不会产生矛盾的地方,在让人充分感受到主题形象创作的同时,也遵循了传统紫砂壶本身的结构印象,这是茶壶结构和自然形体天然矛盾的地方,但正是因为这种突兀的矛盾,才使得茶壶本身的主题更加突出,因为文人紫砂最根本的艺术表现逻辑,并非是完全呈现自然,而是“因壶引意”给人一种意境上的思考,所以如何通过形态肌理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最为重要,这一点作品“和韵”壶已经成功的做到了。

结语:古往今来各种紫砂器师法自然,妙趣天成,创作者无不想将仿生的样式做的尽善尽美,这推动了技法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后世的紫砂拓展了更多的表现舞台。制作这把“荷韵”即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表达,从另一种角度来体现莲荷的韵味,融景于壶,融情于景,惹人喜爱。从这次的创作可以看出,即便是同一题材的创作,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勇于实践,也许就会产生更多全新的艺术表现。

猜你喜欢

莲荷花货莲蓬
李家平
莲蓬酒 荷花藕
非遗视域下唐宋元明清瓷器之莲荷装饰研究
紫砂花货的艺术特色分析*
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
卧剥莲蓬听秋声
采摘莲蓬
艺术奇葩——宜兴紫砂壶象形器
浅谈紫砂花器
不生二胎就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