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我就是不想见洋人
2019-04-30张鸣
张鸣
咸丰跟他爹道光不一样,很想有点作为。彼时鸦片战争已起,他想在外交上强硬一回,但鉴于现实情况,所以中国大门只是貌似敞开。洋人很快便发现撞到了玻璃门上。
英、法、美三国的驻华使节往返奔波于广州和南京之间,被两边的大清官员来回踢皮球,什么事都解决不了。忍到1854年,他们觉得按当年中、美签的《望厦条约》,可以要求修约了,借这个机会也许可以打破中国的“玻璃门”。
然而,当英、美使节来到大沽口,准备进京找咸丰递交国书、提出修约时,却被大清官员挡在大沽口外,连递交信件的可能都没——咸丰对他爹当年签的条约根本不认账。
英、美使节不依不饶,但他们也知道,跟上次一样,不动武恐怕没戏。于是,英国找了个非常牵强的借口——“亚罗号事件”,跟法国合伙,在两年后打上门来,占了广州,俘虏了两广总督叶名琛,把人送到加尔各答,逼着广州巡抚和将军做他们的傀儡。
一个大省的省府被洋人占了,咸丰当然知道,但他假装不知道。两广地方大员给洋人干活,他也不怪罪,这让英法两国很没脾气,借打仗逼咸丰表态的计划落空了,只好带军北上,俄、美使节也跟着。
大军压界,只好客气点了,于是咸丰命直隶总督谭廷骧跟洋人谈。谭廷骧给四国公使写信,特意把四国列在比中国低一格的位置上,偷偷摸摸地摆起架子。英法美三国都把信退回去了,但俄国没退,这给咸丰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后来俄国借调停之名,一个兵也没动,就割去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是没有原因的——它当初肯给大清皇帝面子。
后来谭廷骧跟三国公使的谈判纯粹就是扯皮,什么都不想答应。扯了两个月,把英法两国的耐性给扯没了,他们的军舰开始炮轰大沽口。当时大沽口炮台上还是没有瞄准镜且不能升降的土炮,当然没法抵抗,很快就陷落了。这下咸丰害怕了,答应按洋人的要求来谈。
新的谈判代表是两个蒙古亲贵,尽管他们还是想拖,但炮口之下不容故技重演,最终还是签了《天津条约》,中国进一步开放,同时西方公使按国际惯例可进驻北京。
被逼到这个份儿上,咸丰已不再幻想用“玻璃门”抵挡洋人了,但對西方公使驻京且可见自己这事依旧耿耿于怀。最后,公使进京换约时贸然开战,也是因为这个条款。直到洋人再次兴兵,打到北京,大清被逼无奈,又签了两个跟《天津条约》差不多、只是赔款数目大幅度增加的《北京条约》才算完事。一次次挨打,甚至把圆明园都搭了进去,这事值吗?只有咸丰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