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4-30刘旭升于燕翔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伤骨科临床效果

刘旭升 于燕翔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创伤骨科患者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创伤骨科患者数量为202例,分析时间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用随机方式分组,传统方式治疗的为常规组,而微创技术治疗的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换药次数以及非感染性发热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以及术中出血量相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有较大差异性;试验组非感染性发热的1例(0.9%),治疗有效率为100.0%,常规组非感染性发热的16例(15.8%),治疗有效率为85.1%,P<0.05。结论:创伤骨科患者选用微创技术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建議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创伤骨科;微创技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4-03-259-01

微创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具有广泛性的应用效果,与传统方式相比,其优点主要是创伤小、定位准确、术后恢复迅速、治疗时间明显缩短等[1],将患者的痛苦明显减轻,得到临床医生与患者的一致认可。在骨科中使用微创技术能够使手术精度的效果更好,减少对肌肉的损伤。本文中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2例患者进行微创技术与传统方式治疗,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创伤骨科患者数量为202例,分析时间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用随机方式分组,常规组年龄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57.2±3.1)岁,有41例男性和60例女性,创伤部位:47例在四肢、35例在趾骨、19例在指骨;试验组年龄为21-76岁,平均年龄为(57.6±3.3)岁,有43例男性和58例女性,创伤部位:46例在四肢、33例在趾骨节、22例在指骨,纳入标准:均符合创伤骨科的诊断标准,可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异常、严重器官衰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性较小,P>0.05,组间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传统方式治疗的为常规组,入院后给予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等常规治疗,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由医生制定治疗措施。待患者符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指征后,指导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方式治疗四肢及关节骨折。

微创技术治疗的为试验组,给患者进行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2],术前保护支架,固定12天后再进行手术,提前准备止血带,给予该组患者手术期间的全身麻醉处理;在患者患肢前外侧处做一个切口,长度在3cm以上、不超过5cm,将准备好的生理盐水灌入其中,待患处杀菌消毒后,借助内窥镜观察患肢骨折状况,并清理患肢折处相关组织及凝血块,从而为医生提供清晰的手术操作视野,对患者患肢软骨、半月板以及交叉韧带等部位的受损、压迫情况进行检查,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患肢骨折端复位处理;术中用镊子将伤口位置处的异物取出,降低伤口感染风险;手术结束时在切口处置入足引流管,并采用纱条(含有0.25%地塞米松)处理伤口;术毕使用无菌棉垫包扎伤口,每间隔2天更换1次包扎材料,待伤口愈合后停止。

1.3 评价指标

观察常规组和试验组患者换药次数、愈合时间、治疗有效率、术中出血量以及非感染性发热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SPSS19.0是处理数据资料的,表示为(x±s),给予t或者λ2检验,若是组间有差异性,则P<0.05。

2 结果

试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以及术中出血量相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有较大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试验组非感染性发热的1例(0.9%),治疗有效率为100.0%,常规组非感染性发热的16例(15.8%),治疗有效率为85.1%,P<0.05,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我国处于老年人逐年增长的阶段,这增加了临床骨折患者的数量,一

方面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性提高[3]。微创指的是在骨科治疗中将对患者的创伤降低至最小化,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医师与患者的双重认可。微创技术的优点主要有创伤较小、治疗更加精确、对软组织进行良好的保护、防止疤痕组织的增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患者术后骨折的恢复,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传统手术创伤较大、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长、内部固定不妥善等[4],使得非感染性发热情况显著性增加,影响预后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微创手术后,要指导患者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帮助其肢体功能尽快康复,促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减少。本文中采用微创技术对创伤骨科202例患者展开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以及术中出血量相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有较大差异性;试验组非感染性发热的1例(0.9%),治疗有效率为100.0%,常规组非感染性发热的16例(15.8%),治疗有效率为85.1%,P<0.05。证明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治疗可减少非感染性发热情况,将其换药次数与术中出血量显著性降低,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程度,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创伤骨科患者选用微创技术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将术中出血量、换药次数明显减少,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降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数量,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建议在临床上广泛性应用。

参考文献

[1]施向春,杨玉红,梁家龙等.微创内固定技术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应用(附187例报告)[J].贵州医药,2015,39(1):45-47.

[2]吐尔逊·肉孜,努尔艾合麦提·阿布拉.微创内固定技术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应用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8,27(1):162-163.

[3]刘鲁山,于国平,方俊英,等.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27):3804-3807.

[4]贾建忠,魏斌斌,张涛,等.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7,23(1):26-29.

猜你喜欢

创伤骨科临床效果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综合护理干预在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护理中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