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二季作区春季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二)
2019-04-30庞淑敏方贯娜余辉
庞淑敏 方贯娜 余辉
一、田间管理
1. 出苗期管理
中原二季作区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共需要20~30天,此期内马铃薯种块在地下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首先生根,之后根部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氮肥以满足马铃薯出苗的需要,促使其早出苗、出齐苗。具体措施是:当90%以上种块生根,30%种薯出苗时,足水灌溉,同时每亩冲施15千克尿素;出苗达到90%以上时,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部生长。播种深度不够的地块,可在中耕时进行高培土,防止马铃薯块茎膨大时露出地面,形成“露头青”,失去商品性。
2. 苗期管理
出齐苗后到马铃薯地下块茎开始形成期间的管理,为苗期管理。早熟品种苗期一般在25~30天。此期的重点是促进地上部枝叶尽快长成壮苗,为地下马铃薯块茎生长提供充足的光合营养体,防止形成植株弱小就开始结薯的“小老苗”。春种马铃薯出苗后,气温逐渐上升,马铃薯苗生长迅速,需要大量的水分和营养。因此,出齐苗后,根据不同地块马铃薯苗的生长状况,及时补充水分和增加速效氮肥。对于早熟品种,开花之前植株高度达到30厘米左右是丰产田比较适合的苗高。
3. 块茎膨大期管理
马铃薯块茎开始形成的标志是花蕾的出现,盛花期也正是块茎膨大的旺盛时期。中原二季作区春露地马铃薯开花期已进入5月,气温渐高,不利于马铃薯开花,一般气候条件下,马铃薯现蕾后不久就落掉,基本不会出现盛花期,因此常常被种植者忽略这一重要时期的出现。这个时期管理的重点是“控上促下”,也就是要控制地上枝叶的生长,促进地下块茎的膨大,具体措施是:壮苗一旦形成,停止氮肥的冲施,并根据基肥的情况改施钾肥。钾肥可以冲施硫酸钾,一般肥力的土地,亩冲施量为10千克左右;也可以通过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来补充。另一方面,膨大期补水要均衡,严禁大干大湿,要小水勤浇,保持土壤见干见湿,避免大干大浇引起马铃薯块茎裂薯现象的发生。
二、主要病虫害防控
中原二季作区春季马铃薯生长期气候较为冷凉,主要虫害是蚜虫危害,主要病害是晚疫病。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树立“以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理念。
1. 蚜蟲
蚜虫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苗和成苗,蚜虫的吸食会造成叶片卷曲甚至大量缺失,另一方面,迁飞后的成虫是传播马铃薯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因此蚜虫会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双重危害。在中原二季作区的大部分地区,蚜虫一年可发生十余代,所以防控蚜虫需要根据其发生规律,集化学、物理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控。具体措施是:
①入冬前,清除田园杂草,深耕土地,防止虫卵越冬。
②种植地块选择时,尽量避开喜生蚜虫或吸引蚜虫的植物,如桃树、油菜等。
③及时进行化学防控,目前化学防控依然是防止蚜虫蔓延的主要方法。本着以防为主的原则,在马铃薯的整个生长期,无虫的情况下每隔2周、有虫的情况下每隔1周进行1次化学防控。常用的防控药物有吡虫啉和啶虫脒类杀虫剂,可根据药剂使用说明施入。为防止蚜虫产生抗药性,各类药剂应交替使用。
2. 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它既造成茎叶的枯斑和枯死,又引起田间和贮藏期间的块茎腐烂,对马铃薯产业影响很大。晚疫病易在气温10~25℃、相对湿度高于70%的条件下发生,在马铃薯的根、茎、花、果、匍匐茎和块茎上都有症状,最直观最容易判断的是叶片症状,初始发生从叶尖或叶的边缘发黑灰开始,随着病情加重,整个植株被病斑覆盖,直至干枯。带病种薯是目前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病源,田间靠风媒传播,一旦发生,蔓延迅速,危害巨大。中原二季作区春季晚疫病易发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主要措施是:
①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大部分早熟品种不抗晚疫病,少数品种如豫马铃薯一号、豫马铃薯二号、中薯3号、中薯5号较耐晚疫病。
②购买种薯时,要关注种薯产地发病信息,选择证件齐全、检疫合格的正规种薯生产企业的产品,保证种薯不携带晚疫病病菌,切断发病根源。
③制定晚疫病防控规程,定期进行化学防控。从4月中旬开始,田间叶片没有出现症状之前,每2周喷施1次药剂,直至收获前期停止;一旦发现田间叶片出现症状,要找到发病中心区域,拔除中心病株,用包装袋隔离后带出大田深埋,同时加大药剂浓度,喷施发病中心区域,缩短防控周期为每周1次,直至收获结束。有晚疫病发生的地块,收获前要提前拔除马铃薯植株,裸露暴晒地块后,选晴好天气收获。防止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有很多,保护性药剂可选用甲霜灵、代森锰锌等传统药剂,治疗性药剂可选用氟菌·霜霉威、噁酮·霜脲氰、精甲霜灵等新型药剂,根据药剂使用说明施入。为防止病菌产生抗性,可交叉使用不同药剂进行防控。
附注:《中原二季作区春季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一)——品种选择与播种技术》已发表于2019年3月刊,欢迎查阅。
(作者联系地址:庞淑敏 方贯娜 河南省郑州市长江中路6号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邮编:450015;余 辉 郑州市气象局 邮编:45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