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苏东坡出品:“舌尖上的宋朝”
2019-04-30孙珺
孙珺
春天来了,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的作品。其实,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美好的春光,也暴露了苏东坡是个神级吃货。其实他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有桃子吃了!鸭子也能吃了!哎呀,满地的竹笋,又有好多河豚,都能吃啦!好吃好吃,真开心啊!
河豚鱼逆流而上产卵的时候最为肥美,只有真正的吃货才会想到。
吃货第一题:吃什么?东坡答:啥都吃得津津有味
文艺的人常常喜欢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这句诗听起来很超凡脱俗,以至于很多喜欢引用这句话的人就自动忽略这句前面的话。前面在说啥呢?说吃呀。“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宋人喜欢午茶时佐以春盘,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饵称“春盘”。午茶时,雪白的泡沫飘浮在茶盏上,蓼芽与蒿茎鲜嫩嫩地装在春盘里,一切都那么美好。所以,这个清欢是建立在“吃”的基础上,不是纯粹的形而上。
苏东坡品出清欢至味,是他自带恢弘旷达的性格所致。但对于他来说,最喜欢吃的还是肉。有一次,他眼睛痛,大夫嘱咐他不要吃肉了,他立刻深入角色展现了一个“演员的诞生”,用了娇嗔的语气:眼睛痛不能吃肉,可我的嘴巴又不痛,为何不让我吃肉呢?不行!(“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患赤眼》)
更为著名的是他拼死吃河豚。宋代孙奕所撰的《示儿编》里记载了苏轼吃河豚的轶事。蘇东坡谪居常州时,爱吃河豚。中士大夫家里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邀请他到家中品尝河豚鱼。他的家人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东坡如何发表吃后感,却只见苏轼埋头大吃,完全不点赞,这家人正有些失望,忽然听到苏东坡大声道:“也值得一死!”看,真正的吃货才有这样为了吃而舍命的拼搏精神!
吃对于他来说,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之一,据考证,苏东坡一生写了近50首跟吃有关的诗。在这些或雄浑大气或豪放旷达的诗中,明晃晃或暗搓搓露过脸的食物有:荔枝、龙眼、桃、梨、枣、石榴、黄柑、河豚、鲫鱼、鲈鱼、猪肉、羊蝎子、兔……
吃货第二题:在哪儿吃? 东坡答:走哪儿吃哪儿
真的吃货并不在意在哪里吃,因为他们在哪里都能吃。苏东坡即使被贬,也乐呵呵走一路吃一路。公元1079年,42岁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做团练副使。苏东坡到任后,首先展示的不是《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而是吃货本质:“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你看看,他觉得自己简直有点惭愧,但不是因为被贬,而是看见水就仿佛看见了桌上的清蒸鲈鱼,看见竹林就好像闻到了煮竹笋。
当时,羊肉贵,猪肉很便宜。手头拮据的苏东坡就创造性地把猪肉开发成一道美味,成为千古留名的“东坡肉”。“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猪肉颂》)吃个肉都要真诚地上升到“颂”的高度,是真爱无疑了。
苏东坡不断地被贬,但他总能津津乐道。在惠州,他赞赏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他热爱生蚝,据《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报道,这位中国好爸爸赶紧写信给儿子:儿呀,爸爸发现了好吃的!你可不要告诉朝里的叔叔们,万一他们都来吃,就不好了。爸爸争取给你留一点哦!(“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吃货第三题:为何这么好吃?东坡答:有东坡系列美食秘笈
苏东坡不仅会吃,还会做。闻名遐迩的东坡肉就不用说了,这道菜的真谛是:“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烧野鸡他也拿手,诀窍是“煎”——“烹煎杂鸡鹜”(《食雉》)小火慢煎,唇齿留香。
对于鱼,他这么做: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煮鱼法》)
此外,他还开发了烤羊蝎子,也是在惠州。羊肉当时是有钱人吃的,苏东坡吃不起,只好买人家不要的羊脊骨。取回家后,苏东坡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放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后食用。他写信给弟弟描述自己的心得,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
吃货第四题:吃完干什么?东坡答:写出来天下共享之
真的吃货不仅敢于吃,热爱吃,还喜欢分享吃。对于苏东坡这样的文学大家来说,分享,不仅在于招朋引伴一起吃,更在于诉诸文字,让秘笈、心得、感受广为传播。
可以说,他吃进去的是美食,吐出来的是华章。他讴歌荔枝、讴歌野雉、讴歌河豚、讴歌鲜鱼。“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紫荇穿腮气惨凄,红鳞照坐光磨闪。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他讴歌五谷杂粮“地碓舂糠光如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他研发并分享他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虾……东坡美味系列的特点是:用料不问出处,加工不求繁琐,粗细结合,雅俗共赏。
苏东坡
如今,当我们在饭店里吃着各类东坡美食的时候,比考证它是否正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感谢东坡先生,在一路坎坷里认清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由衷热爱着生活。他的吃货秉性和他的璀璨诗文相映成辉,让一个豁达幽默才华横溢又接地气的苏东坡随时都活灵活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关于东坡的民间小传
传闻有一天,苏轼和继连和尚下棋,已至深夜,苏东坡饿了,继连和尚便令小和尚去做些吃的。小和尚来到厨房,发现只剩半碗连汤都干了的面条。他便把剩面放进小麻油里,把灶膛烧上火。小和尚本就是从睡梦中被叫醒,如今月色沉沉,他又不免打起盹来。
苏东坡饿坏了,索性自己跑来厨房,却发现锅里的干面已经被炸成了糊状。小和尚惴惴不安,东坡先生却吃得饶有兴致。这个面饼,已成金黄色,酥脆美味,东坡如获至宝。
第二天他就跑到街上的糕点作坊,告诉了老板做法,没想到这饼竟颇受欢迎。老板因为这饼是东坡告诉他的,便“无耻”地借用了苏东坡的名字,直接叫“东坡饼”。
还有段文献记载: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坡云:“惭愧,阇黎会得!”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苏轼一边吃肉一边诵经。和尚:你这样不行!苏轼:我漱漱口再诵。和尚:漱漱口也不行。
又有: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
其实就是苏轼说:现在的和尚也真是搞笑,把酒说成“般若汤”,把鱼唤作“水梭花”,把鸡叫做“钻篱菜”,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了,想吃就吃呗,装个毛线!
爱吃,懂吃,会吃,还吃出了境界,所以苏东坡是一个文艺的吃货,被称为北宋第一吃不无道理。
(综合摘编自《广州日报》、小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