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舞蹈是我的信仰
2019-04-30曹雪
曹雪
“小辣椒”让东北秧歌初露锋芒
王小燕出生于吉林一个军人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促使她形成了质朴的个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天资聪慧的她12岁就考上了吉林省艺术学校(现吉林艺术学院)舞蹈专业,主修芭蕾舞,因专业优异,在校时多次承担校方接待外宾的演出工作,但是也受过很多伤,仅脚踝就骨折了3次。1974年,王小燕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歌舞团,开始用全部青春去耕耘这片艺术圣地。
由于团里演出不多,三年间王小燕每天强迫自己练功,像初学的舞者一样兢兢业业。即使没有收入,接连遭受挫折,也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她对于舞蹈的热爱始终根植于心。后来王小燕开始尝试民族舞,并且渐入佳境。1982年,凭借舞蹈《追鱼》王小燕获得了吉林省青年演员比赛一等奖,她也被授予“优秀青年演员”称号。此后,她的舞蹈事业登上了新的台阶,由她创作和表演的《大姑娘美》《山村雪梅图》等舞蹈很快风靡东三省。王小燕的“关东女人”形象也慢慢地深入人心。
1997年,王小燕受邀在央视春晚小品里演一个小角色。好多人不理解早已以舞蹈家身份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她为啥要去当绿叶。王小燕谈到这段经历时说,“我特别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想让全国观众看到东北特色舞蹈的美。”凭借扎实的功底,在春晚的舞台上,年近40岁的王小燕身材纤细,将芭蕾与东北秧歌浓缩在一起,仅出场30秒便技惊四座,生动地诠释了“小辣椒”的万种风情……
春晚大火让王小燕驰名舞坛,但是她并没有留在娱乐圈发展,而是潜心深耕自己喜爱的舞蹈事业。有人说王小燕的舞蹈传神,王小燕自己知道,角色的成功塑造和舞台上的绽放源自自己多年地积累。毅力、恒心、钻研、勤奋这些特质但凡缺了一样,都没办法成就如今的自己。“观众是通过作品记住演员的,因此舞蹈一定要创新,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王小燕说。之后的日子里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眼神、动作甚至妆容都要一丝不苟,“连根头发丝儿都不能落下”。情感是舞蹈的内在源泉,舞蹈艺术风格的表现更需要肢体语言与情感的融合,要由心而发的诠释作品,体现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比如大姑娘从田间地头扭出来时的那种美和浪的感觉,你从心底感到美再通过眼神和表情表达出来,一定是美的。肢体语言与情感完美结合,达到神形兼备,人物生动鲜活,作品才具有艺术感染力。”
舞台上短短几分钟的表演,都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结果,也是舞蹈艺术家精雕细刻的产物。从“小辣椒”到《风风火火走一回》《好消息》,三次央视春晚的辉煌王小燕只字不提,却告诉记者,她在如雷的掌声中看到了东北秧歌的希望,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她用最精湛的技艺,最饱满的情绪,将关东女人的坚韧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将秧歌与西方舞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热情、优雅集于一身的美感。她执着地坚守舞蹈事业,用热情和舞姿去驻守易逝的青春,坚定而豪迈。
从舞台精灵到“省歌”掌舵人
如果说舞蹈之爱所生发的力量,使王小燕从一名优秀舞者的艰辛中,悟到了一生的价值取向,那么带团创业的坎坷则锤炼出她甘愿为舞蹈艺术使命奋斗不息的品格。
2003年,时任吉林省歌舞剧院歌舞团团长的王小燕,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当时团里效益不好,为了为省歌的明天找出路,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让演员们的腰包鼓起来,王小燕决定重排具有浓郁关东特色的大型原创舞剧《关东女人》,带领大家共同创造吉林歌舞品牌。为了这个作品,王小燕和全体演员没日没夜地排练,很多演员即使受了伤也依然坚持。王小燕看到这些怎会不痛心,但作为团长,她只有默默流泪,打碎了牙齿和血吞。无论是训练还是演出,她都以舞者特有的坚韧带动大家的热情。
提起那段经历,王小燕坦言十分亏欠家人。事业上的成功,让王小燕几乎无暇顾及家庭。在《关东女人》即将重返舞台的时候,一向支持她的丈夫说:“小燕,你已经48岁了,腰上、膝上都有伤……你到底要事业还是要命?”王小燕深知丈夫的担心,但还是向他解释,“事业就是我的命,一个演员没了事业,生命还有什么价值?现在歌舞团开工资都困难,急需这部舞剧打出品牌。我如果不身先士卒,这么大一个剧怎么在短期内排好?”入情入理的心里话终于感动了丈夫。原本是舞蹈上师兄级的人物,甘心做起了后勤,从国家一级演员变成“家庭一级厨师”,尽全力支持妻子。
最终,这部仅用了74天创作重排的舞剧《关东女人》没有辜负所有人的希望,获得了中国舞蹈第五届“荷花奖”作品银奖,填补了12年来吉林省没有排演大型原创舞剧并在全国获奖的空白。王小燕也因此荣获中国第二届舞蹈艺术节“最佳主演”的称号,完成了从一名技艺精湛的舞者到带领更多人为舞蹈事业奋斗的领路人的完美蜕变。
随着国家改革的大趋势,新的文化产业重新定义了传统歌舞院团的发展思路。2005年末,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成立,王小燕任职副董事长。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全体演职人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开拓了演出市场,创作并积累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剧(节)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王小燕以现实的行动魄力,彰显出了一个真正的“关东女人”的品格,实现了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注大爱,致力舞蹈传承创新
由于在舞蹈表演藝术上取得的出色成绩,以及极具个性东北地域特征的舞蹈表演风格,王小燕被聘任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在北舞和军艺教授秧歌舞蹈。她教学技巧新颖,且多由自己多年实践总结而来,从眼神到肢体动作,无不传递着活力,深受师生喜爱。教学之余,王小燕仍不忘自己的训练,从未因为出名而骄傲和松懈。心念舞蹈教育和传承的王小燕,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对舞蹈事业的热爱,毅然决然地回到吉林省艺术学院任教。作为吉艺的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小燕说,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让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艺术和美的精神,这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使命。
王小燕对东北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白山黑水、森林草场是她放不下的牵挂和创作的源泉。她说,“不了解关东历史的人不懂得它的美,我一直拼命在作品里去展现它的悠远、神秘、生动与苍凉。”舞台上,王小燕尽情地表演东北秧歌,台下就把这份热爱和所思所感融入到教学当中。“东三省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舞蹈上却一直没有很好的创新,出的人才也少。作为一个舞蹈工作者,我有这份殊荣,可以为舞蹈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去钻研、发现更多富有东北特色的舞蹈作品并且挖掘和培养新生舞蹈力量。”
王小燕表示,搞舞蹈教育与自己跳舞不同。以前只要自己苦练,就能在比赛中拿到不错的成绩。如今,整合舞蹈资源、树立正确的培训教育理念、把握美育方向、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加强理论研究与舞蹈创编能力等等,都需要付出很大心血,不是单枪匹马就能搞好的。如今已为人师的她定位更加清晰明确:“我不仅要用我的舞蹈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更希望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培养更多的人才,用自身的精神感召年轻演员为舞蹈艺术奉献,做精神的富有者,让这份美永葆青春和活力。”王小燕耕耘数十载,对自己的定位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有“烟火气”的舞者。她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深爱的舞蹈事业,敬业勤勉地带领团队和学生们研究、编写舞蹈教材,创造了一个东北地域舞蹈文化的品牌。
对于舞蹈的传承和创新,王小燕并不止步于案头,更身体力行地让舞蹈走近寻常百姓。2012年,她力主举办东北地区电视舞蹈大赛,通过这种方式出作品、出人才、出新人,推动东北舞蹈事业振兴。为了比赛的顺利举行,她发挥了超常的韧劲儿,四处“活动”,一周内盖齐了从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到吉林省文化厅等多家单位的印章,还请来多位专家学者为东三省舞蹈的发展与繁荣献计献策。趁电视舞蹈大赛如火如荼之际,王小燕又引进并推广普及“百姓健康舞”。经常早上6点就去广场辅导百姓,结束一天工作后又到各社区指导检查。从城市到乡村,从街道、学校到部队、医院,到处都有她与百姓共舞的身影。在王小燕的带动下,“百姓健康舞”在吉林省一炮而红,举办了多次大型百姓展演和比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了本地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引领了群众文化的新时尚。“舞蹈作品的魅力在于大俗中孕育大雅。”王小燕说,“优秀舞蹈作品,必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让老百姓发自内心觉得美的。”
此外,王小燕还尤其关注贫困地区的舞蹈教育,对文化扶贫工作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一次她带我国少儿演出团赴东盟演出,“由于上面没有拨款,经费只能由家长承担,境地很尴尬。这样一来,入选的只能是家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小演员,很多‘好苗子都因为经济情况而错失了机会。”面对这些孩子,王小燕难过又揪心,更加深刻地感觉到自己肩头的担子不轻。“我觉得这有失公平。我将尽自己最大力量为所见、所闻之不公而呼吁,让农村地区的孩子可以早些接触艺术。”
多次受邀担任舞蹈大赛评委的王小燕,在2018年担任首届少儿舞蹈新春大联欢筑梦团导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舞蹈工作者要有高标准的艺术追求,要用实际行动规范教育市场,用责任和爱心面对孩子,少一些经济上的考量,多一些奉献精神,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真心地希望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家可以走进学校,用自己的艺术魅力影响他们,让舞蹈之花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绽放。”
以舞近民心,情真意满
作为一名真正属于人民的舞蹈艺术家,“以优秀的作品服务人民”一直是王小燕坚持的方向。她坦陈,从一名普通演员到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几十年的舞蹈表演生涯,她时刻以艺术回报社会为己任。多年以来,她积极参加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中国民协“送欢乐,下基层”演出活动,多次到灾区和最艰苦的地方慰问演出,积极投身文艺志愿者服务。对乡亲们充满了亲切感,老百姓也特别喜欢她,经常是一到演出地就抢着跟她合影,而她永远是谦和的笑脸相迎。舞台上的王小燕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扭着秧歌,魅力和技艺丝毫不减,让人仿佛再次看到了曾经的“小辣椒”。人民有需求,艺术家有担当。在王小燕心里没有“腕大腕小”之说,每一场演出都同等重要,她用舞蹈去爱人民,人民的喜悦即是一种爱的回赠。“光有精湛技艺并不够,要对人民充满爱,知道为谁而舞。”王小燕激动地说。
成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后,王小燕更加不懈地为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言献策。在她的提案中,有对艺术院校大学生下基层服务的倡导,也有培训基层文艺骨干、繁荣农村文化的建议。
随着吉林省文联“百名艺术家走进新时代传习所”活动的举办,王小燕走进社区,亲切地为社区舞蹈团辅导教学,细化动作,专业的教学激发了社区群众对舞蹈的热情,也让艺术家和人民的心贴得越来越近。王小燕被社区大妈们参与文艺的热情所折服,被“草台班子”没有老师教又渴望登台的愿望所感染。她经常会把这些基层文化情况如实反映上去,希望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王小燕建议专业院团多走基层,获得创作源泉,使艺术表演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有优秀文艺工作者引领和我们自己的草根明星的带头,我们的文化活动就会越来越吸引人。这种自身造血,要比短期的‘文艺下基层更长效。希望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都能坚持这种信念,坚持走基层,把艺术的种子传播下来、传承下去,让大家的舞跳得更美,让人民的生活更快乐!”
如今62的王小燕气质优雅,举手投足间难掩风华。从艺近半个世纪,她从未离开过舞台,至今依旧致力于东北秧歌的研究与传承,孜孜不倦地为中国培养舞蹈人才,多次代表省、市、国家赴国外演出。
真诚地希望,王小燕能创造出更多惊艳的舞蹈作品,让艺术之美延续、让地域之風承接、让文艺之光发扬、让文化之力强大、让幸福之魂舞动,永放光彩,桃李天下!
王小燕
1957年出生。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舞协主席、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艺术学院东北秧歌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突出贡献舞蹈家、全国艺德标兵、中国行公益人物、最美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