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引擎”深圳后发制人

2019-04-30刘建华

小康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深圳

刘建华

第一要义 深圳“城市质量提升年”的十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便是“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形成开放新格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大湾区”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媒体记者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根据香港统计处官网提供的兑换率,2018年人民币兑港币平均汇率为1.1855。2018年,香港GDP折合人民币约为24000.98亿元。2017年GDP超过广州,2018年GDP超过香港,深圳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总量第一的城市。

深圳凭啥实现“后发制人”,如何成为大湾区11城市的“核心引擎”?

深圳,在特区红利越来越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更寄望借此之机,奋力一搏,创造新辉煌。作为深圳的主政官员,在多个公开场合也毫不讳言要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的作用。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抓紧抓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大机遇、大文章,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为深化深港澳合作多出高招实招,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深圳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深圳正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奋力开创新局面。

聚集一批响当当的高科技企业

2018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赋予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新使命。

对深圳工作作出的最新批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深圳“城市质量提升年”的十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便是“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形成开放新格局”。年初的深圳市委全会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是开拓高质量发展的大机遇,必须贯彻到全市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着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则消息给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带来强烈震动。‘核心引擎这四个字可谓字字珠玑。最高层对基层的用语表达通常是非常谨慎的,这次对深圳提出这个战略要求,意义非同一般。”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最终出台,宋丁说,拖延了一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出台,深刻影响大湾区未来发展甚至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档口,高层给深圳做出如此重要的战略定位,显然会对大湾区规划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

自去年年初以来,对于深圳的定位,坊间也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在香港、广州、深圳这三个同属于大湾区成员的三个国际大都市之间,谁最有资格做大湾区的领头羊。大部分坊间看法都认为深圳这个新的城市既无法与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抗衡,也无法与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广州媲美。“现在权威定位下达了,深圳在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之前被赋予了‘核心引擎的最强定位,振聋发聩,铿锵有声,必将成为大湾区规划最后定稿前的关键性决策要求。”宋丁说。

宋丁分析称,大湾区有11座城市,为什么深圳做核心引擎?“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有着坚实的依据的。”他认为,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特别是科技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能力在全国遥遥领先。未来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首先依赖深圳这样的城市。

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9.54亿元,同比增长9.5%,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的城市。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6564.83亿元和6131.20亿元,分别增长12.0%和13.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至72.1%和67.3%。增速较快的行业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0%;汽车制造业增长12.4%;医药制造业增长25.0%。

深圳拥有一群响当当的高新技术企业,像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比亚迪、迈瑞等。2018年,深圳世界500强企业达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4万家,销售收入在1千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13家、百亿级企业65家。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思康说,“我认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因为开放才有了今天的深圳,因为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文化才有了今天的深圳。”

可以明确的是,深圳的产业和企业结构优势非常明显,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深圳的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的行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在纽约、伦敦和东京3个全球城市中,纽约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制造业中心、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经济决策和控制中心等,东京与纽约一样,除为国际金融中心等之外,还是国际制造业中心,而伦敦不是国际制造业中心。深圳的产业优势不仅在金融,还包括制造业,未来深圳的方向不仅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要成为国际制造业中心。从企业结构看,在深圳排在世界500强的企业起核心和拉动作用,深圳的中小企业发达。

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深圳GDP已经超过香港、广州,在亚洲各大城市中排在前五位。2018年深圳GDP超过3000亿美元,人均GDP在主要城市中排名最高,到2018年就已经达到3万美元左右。深圳GDP是肇庆的10倍,但面积只有肇庆的1/8;深圳GDP是东莞的3倍,但面积只有东莞的81%;深圳面积略比大湾区第三类城市中的中山、珠海大,但GDP是中山的6倍多,是珠海的8倍多。

深港携手共建科创双中心

春节前,广东省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广东省两会上强调,深圳将贯彻好国家“一国两制”方针,深化深港澳更紧密更务实合作,继续学习香港、依托香港、服务香港,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优质生活圈共建行动,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抓好莲塘口岸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与港澳在人才培养、资格互认等领域合作。

1月10日,在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对全市深化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后,组建了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该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深圳市委推进粵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作为市委工作机关,与深圳市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是大湾区11成员城市率先组建专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城市之一。

在今年深圳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陈如桂强调要牢牢扭住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深度对接港澳所需、深圳所能、湾区所向,携手建设富有活力、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第一项工作便是打造前海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具体内容包括开展前海总规修编,推动前海合作区扩区,总结拓展“前海模式”,强调推动出台前海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案,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回顾2018年,前海的表现称得上生机勃勃:城市建设方面,实施城市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工妈湾跨海通道等重大项目;港企总数突破1万家,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开业,深港基金小镇投入使用,前海青年梦工场新引进港澳青年创业团队31个。

深圳市人大代表李继朝建议,前海要积极努力,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把香港的金融服务企业“请进来”,让前海的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与香港深度融合。经济学和管理学博士后任寿根认为,深圳毗邻香港,与澳门海上距离也非常近。深圳与香港的高铁已经开通,连接深港两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进一步提高了深圳的区位优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深港要携手共建科创双中心。”所谓“科创双中心”,就是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前者更重应用研究,后者强调基础研究。

“这两个中心不仅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港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需要。”郭万达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在纽约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地区位居第二。香港基础科研和教育水平国际领先,世界一流大学数量位居全球城市前列,高素质科技人才以及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分中心,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另外,深圳科技、产业创新活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领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以深港合作为大湾区建设重要发力点,近年来两地政府深入实施深港创新及科技合作(深港创新圈)计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香港科研机构积极在深圳设立实体机构,有效连接深港两地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了科技创新共同发展。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了72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

当然,深圳也有其发展方面的“短板”。深圳未来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世界一线城市共同存在的大城市病,即人口密度会越来越大,城市公共服务供求矛盾会日益突出,城市发展潜在可利用空间制约会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成本高、房价高、城市更新成本高,城市二元特征明显,存在接近区域发展“均衡陷阱”(发展固化)的風险等,这些都是深圳的“短板”,也是深圳与大湾区内东莞、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相比,所存在的劣势。

“目前深圳已成立推进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大力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大行动,形成了路线图和任务书。”陈如桂表示,深圳将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把深圳市场化、科技创新优势与港澳国际化等优势结合起来,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作为一座伴随着改革开放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城市缺乏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相对薄弱的“短板”也亟待补齐。目前,深圳拥有以深圳大学为首的共13所大学,2016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争取到2025年高校达到20所左右。近年来,深圳一直在探索合作办学模式,重点引进位居国内综合排名前十、学科排名前五的名校合作办学,重点引进名校的优势学科。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打造国际科创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这就意味着高校与产业实现全面对接,未来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要兼具研发、创业能力,这也是深圳需要破解的难题。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深圳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