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因何成了第一人称
2019-04-30
【知识梳理】
翻译文言语句,常会遇到一些固定结构(或称固定格式、凝固结构等),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就很难把握句意,真正读懂文言文。因此,了解常见文言固定结构的意义及用法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殽之战》)
(3)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2)至(4)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5)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6)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的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7)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老子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位,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尊他为“太上老君”。
“老子”作为称谓,一开始是老年人的自称,相当于“老夫”。宋词里,苏轼的《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词云:“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辛弃疾《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吴江观雪见寄》词云:“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苏、辛写词时年纪都很大,故自称老子。在古典小说里,这种用法也屡见不鲜。
从老年人自称,“老子”又有了泛指老年人的意思。《江表传》里有:“足以惊骇老子(指曹操)否?”白居易也有《晚起闲行》诗曰:“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
“老子”的第四层意思,则是父亲的俗称,见于《宋书》和陆游的《老年庵笔记》。
“老子”的这四层含义互相影响,才有了今天的第一人称称谓。道家和道教在民间底蕴深厚,人们崇敬老子,故以其为称呼,此其一。其二,中国人好倚老卖老,即使年轻人有时也喜欢故意装成熟,这就使得“老子”这个老年人自称和泛称有了更适合的语言土壤。其三,在国人心里,冒充别人的长辈,是十足的占便宜,这种心态也让“老子”这个称谓使用更加广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