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毁容式修复”的敏感并不多余
2019-04-29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11期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位于广东佛山的古建筑青云塔经过修缮后,颜色变得十分鲜艳,失去了原有古韵,并上传了修缮前后的对比照片。对此,管理方回应称,对比照片中并非同一古塔,而是青云塔和太平塔两座古塔,二者被当地人称为“双塔”。“双塔”的修复全程都经过专家组指导把关。
倘若诚如管理方所说,网上的两张对比照片,此塔非彼塔,当地并没有破坏文物原貌,那网友大抵是没有了解清楚情况,造成了误会。管理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把事情说明白,误会不难消除。批评监督当然应该先把事情弄清楚,但也要看到,人们对类似事件的高度敏感有其现实原因。近些年来,各种“毁容式修复”频出,有的对文物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令人痛心。
四川安岳石窟千年佛像被刷上彩漆,浓妆艳抹的“土式审美”广受诟病;辽宁朝阳云接寺精美的清代壁画遭遇“破坏性修复”;有着170年历史的浙江温州平阳鳌江福星桥,由原先的五孔桥“修复”成四孔桥,凡此种种实在令人痛心。《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文物不是陈旧的摆设,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凝固的历史记忆,它承载着历史烟云、岁月变迁,务须视若珍宝,不能以修复文物之名行破坏文物之实。
精要点评
“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命,它在风中诉说着古往今来。”我们既要在网友对“毁容式修复”的高度敏感中看到文物保护的坚实群众基础,也要看到尽快培养更多文物修復人才的迫切性。文物代代相传,文明才能延绵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