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民族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2019-04-29张战锋
张战锋
[摘要]中国传统民族武术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艺术性,将其合理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能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并对体育课程予以优化。因而,各高校必须明确传统民族武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以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传统民族武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有效融合。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民族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族武术高校体育教育应用价值
前言
中国传统民族武术是以竞技动作为关键,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便是华夏儿女强身健体、修炼意志的主要方式,凸显着华夏民族的传统风俗与区域风貌,同时也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途径之一。教师将传统民族武术融入高校体育教育时,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学生教授适合其发展的传统民族武术知识技能,从而将民族武术发扬光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且身体素质较好,是高校体育教育中接受并传承传统民族武术的最佳载体。传统民族武术经由千余年的发展、淬炼,在先辈们的多次实践后,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具有养生功能,可受益终身,故,也可将其视为终身体育的表现之一。
传统民族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体系
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将跑步、乒乓球等基础性体育训练项目当作重点。尽管这些基础性体育训练能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运动观念得以发展,但也有教学单一、内容枯燥等不足,无法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将传统民族武术融于高校体育教育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学特色予以提升。传统民族武术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人文特色的武术体系。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对传统民族武术进行合理利用,依照学生兴趣、个体特征选择各区域、各派别的武术项目,可以进一步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体系。
2.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现今社会,高校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缺乏正确的认知。就传统民族武术而言,其可谓是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不但包含正义、谦和的价值观,而且还很好地传扬了华夏文明中的礼仪道德。将传统民族武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不仅能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体系,还能确保传统民族武术得以传承。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传统民族武术教学进行科学设置,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民族武术的意识,在提升其综合素养中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强化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当前,部分高校对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未给予相应关注,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力度不够。而将传统民族武术合理地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可以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另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民族武术的过程中还可提高其心理承受力,缓解繁重的学习、就业压力,使其身心得以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传统民族武术的内涵进一步挖掘,将校园文化与武术文化有效结合,通过弘扬武术文化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4.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民族武术具有技术简洁、实用等特征,将其应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可促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传统民族武术动作注重刚柔并济,快慢结合,连贯如一,运动量较大,能快速消耗身体脂肪,预防学生身体肥胖。传统民族武术还注重内外兼修,锻炼者在实施肌肉运动时,还需结合呼吸达成调息的目的,从而对中枢神经进行调节。传统民族武术对场地环境及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较高的要求,适合学生长期训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主体性,在锻炼中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传统民族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1.课程设置合理性匮乏
当前,尽管一些高校已在体育教育中开设了传统民族武术课程,但课程设置却缺乏合理性,整体课程设置不具备前瞻性,无法充分展现传统民族武术的竞技性、文化性。因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对象不是体育专业学生,高校在设置传统民族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方向时更倾向于传统养生而非竞技体育,导致学生无法经由教学活动参与武术竞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传统民族武术的教学效果。加之高校的传统民族武术训练缺乏系统性、区域性,既不能凸显区域特色,又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2.理论研究匮乏
传统民族武术课程在高校的发展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支撑。虽然传统民族武术有悠久的历史,但理论研究依旧匮乏,对其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产生了阻碍。我国传统民族武术通常依照血缘传承,有很强的排他性,且多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授课,只有少量的文字记录,不利于进行理论研究。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开始关注传统民族武术教学,但对其理论研究却较为落后,未注重理论和教学的客观分析,仅强调对武术技巧的主观认识。
3.师资力量不足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当前,高校的武术专业教师较为缺乏,无法将传统民族武术教学落到实处。大多数高校的传统民族武术教学为篮球、体操、田径等专业教师担任,其对传统民族武术了解不深,弱化了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期间,教师不能提供专业性教学讲解,就无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部分高校聘请了专门的传统民族武术教师,但因其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在教授具体示范动作时缺乏规范性,教学方式不够合理,无法顺利实现高校传统民族武术教学目标。再有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有所偏颇,过于注重传统民族武术的动作技巧,轻视理论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影响。
4.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首先,武术教学内容未因人而异。传统民族武术历史悠久,和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的体育项目有较大差异,且更有难度。然而,某些高校的傳统民族武术教师未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水平,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力,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次,武术教学模式单一。高校传统民族武术教学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言传身教为主导,一味地强调传承,未对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创新,课堂教学不够新颖,未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需求,致使学生的武术素养提升较慢。
传统民族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要拓展传统民族武术课程的培养方向。高校需充分掌握学生学习传统民族武术的需求与兴趣,且朝着体育竞技、武术养生、武术文化这三大方面发展,同时,教师应合理调整课程重点,譬如划分武术套路、武术技巧等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对传统民族武术教学理念予以变革,在学生学习结果的考评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设定科学的传统民族武术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开展武术套路、动作技巧的教学,还要对武术理论教学予以高度关注。
最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在教学活动中,确定了课程方向和目标设计后,高校传统民族武术教师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参考现代教育理念精心设计内容,让传统民族武术与体育教学、学生发展需求相衔接。
2.强化理论研究
高校传统民族武术教学理论的研究应将武术技巧、理论作为重点,并从相关理论着手对社会、自然科学的一些观点进行研讨,经由多学科重叠后再对传统民族武术教学理论体系予以整合。同时,高校还要合理利用国外先进的竞技体育理念,将其与传统民族武术文化的“武德”融合,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传统民族武术的文化精神,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具体而言,高校可依照武术的发展区域、类型分别创设对应的研究小组,对传统民族武术的教学结构及设置进行探讨,还应划拨相应的资金对教研工作給予支撑,对传统民族武术理论研究予以帮扶。除此以外,高校间也可协同组织传统民族武术教学,分享教学资源与经验,与传统民族武术专业人士交流,增强高校教师的研究热情。
3.强化师资力量
高校应高度注重传统民族武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聘用传统民族武术专业人才。高校可依照政策导向,对享有传统民族武术理论基础与技能的专业人才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如放宽学历、职称等要求,招揽高素养的传统民族武术专业人才进校开展教学工作。其次,外聘或邀请民间武术专家在校内进行技术和理论交流。高校需确定各学期的传统民族武术教学交流重心,加深教师对传统民族武术的认识,强化其相关理论、技能,使其教学水平得以提升,教学效果得到改善。最后,定期组织传统民族武术培训活动,并让教师持续学习。高校要为传统民族武术教师提供平台与机会,使其可对各区域的传统民族武术文化进行学习,对各类武术套路、技巧有较好的认识,由此强化传统民族武术教师的素养。
4.变革教学方式
首先,整合教学素材,丰富教材内容。高校传统民族武术教师应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不断充实自己。在此期间,教师可参考相应的研究成果,并明确学科动态,构建特色化、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以学生武术学习水平、实际需求为基础,对传统民族武术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再添加趣味性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高校传统民族武术教师需变革陈旧的教学理念,把武术与日常体育运动教学相分离,探寻契合传统民族武术特征的教学模式,依照武术类型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最后,优化理论教学。就传统民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而言,高校应对其理论教学进行优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武术技能、武德,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民族武术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不断邀约专业人士或学者在校开展传统民族武术文化的宣教活动。
结语
将传统民族武术融于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能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还能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为解决当前传统民族武术在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强化理论研究、强化师资力量、变革教学方式,以便于传统民族武术教学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忠杰、龙宇晓、张宝根:《中国少数民族武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第52卷第2期,第3-11、24页。
[2]左文泉、肖作洪:《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发展现状思考》,《武术研究》2016年第1卷第6期,第4-8页。
[3]王永翔:《体育全球化发展中我国民族武术发展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第7期,第63-65页。
[4]王荣:《民族地区传统武术技艺传承与文化空间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36卷第5期,第130-133页。
[5]刘尧峰:《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述评》,《搏击》(武术科学)2015年第12卷第11期,第23-25页。
[6]罗辑:《少数民族武术中“物”的在场、脱域与出场——以贵州少数民族武术为例》,《体育科学》2014年第34卷第3期,第72-75页。
[7]刘丽君:《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8卷第16期,第175、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