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错因探本源 激活内需促提升
2019-04-29翁笑游
翁笑游
【摘 要】在教学中,“错例”体现着每个学生思维的盲点,体现学生各自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很多时候学生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虽然能够纠正,但纠错往往只浮于表面,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对错误的原因没有刨根问底;依葫芦画瓢流于形式,没有主动建构,没有质的突破。错误的价值在于通过纠错理解数学本质,丰富学习体会,获得新的启迪;通过反思错因,降低再次出错的发生率,提高学习的质量。剖析错因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真正需求,重新审视才能激活不同层次孩子的思维发展,促进每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简述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反思错因;内需;学习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90-01
以学生的错例为载体,将焦点聚集在错例中的思维盲点上,从错误归因出发梳理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本。反思错因关注每个学生的理解差异,学会反思错因强化学习的效果,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师生共同反思 学会方法
以典型的错例为切入点,以师为主导,集中呈现学生的错例,指导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哪里,寻找错误的根源,从对不同的错因逐一分析到正确解法,经历一个再思考的过程。
学会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在教师的辅助下通过集中典型错例的共同反思,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的方法,掌握反思的要点,培养分析思维。
二、同伴相互反思 提高能力
相互交流弱化了学习难度,能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方法和技能。在小組内整理组员的“疑难杂症”,组内成员相互交流错因,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反思。结合每位组员各自的错题情况,先在组内自主反思,充分暴露各自的思维,分析自己的想法,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怎么订正等等,同时做好记录;遇到还不会的,或者反思不到位的,再由组员二次帮扶进行半自主反思。
提高反思能力是提高质量的可靠保证。组内相互反思从放到扶,从自主反思到互助式的半自主反思,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本质,找到学习的捷径;在交流错因中及时消化,及时总结,让学困生更快习得反思的方法,提高反思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热情,切实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三、自主旁注反思 增强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思维盲点,反思错因立足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每个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理清错误的根源与本质。自主反思是对自己的学习再次回顾,再次审视,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每次练习时出现错题能主动、自觉地寻找和分析原因,坚持用旁注的形式进行自主反思,就能避免重复出错,更避免了重复刷题。错因反思真正从每个孩子的内需出发,反思行为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增强反思意识和提高反思能力让数学学习事半功倍。在“变式”中变通,在“变式”中求活,在限量中夯实基础提高学习质量,进一步提升能力发展思维。
变式一:反思型练习,在归因中夯实巩固
在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差异是毋庸置疑的,反思型练习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的不同的错误“因材定标”,在反思归因中知其所以然,夯实基础。一个知识点的错误旁注反思,一个单元的错误笔者提倡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归因。通过反思型练习,直观地罗列错误的共性,清晰地呈现知识点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将自己一个单元的错误集中归因,整体辨析理清源头,找准错误的真正原因治本。
变式二:比较型练习,在重组中求新变活
知识的错误经常不是单独的,而是具有连带性的,一字一词之差,解题却大不相同;变一变信息变一变问题,就会是一道新的数学题,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例如: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5,男生是女生的( );男生比女生少( )%;
学生的错误往往表现在找不准单位“1”的量,转换“是字句”和“比字句”的理解上存在难度,那么又有哪些变式题呢?
生1:女生是男生的( );
生2:女生和男生的比是( );
生3:女生比男生多( )%;
生4:男生是全班的( );
生5:女生是全班的( );
学生在错例的基础上根据变式后的题目再次思考、分析、比较,在比较中求活,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和解题的应变能力,预防了思维定势,思维变通了错误就减少了,也就提高了做题质量。
变式三:评价型练习,在甄别中化弊为利
学习中发生错误的现象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发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由他人评价本质错因的对与错,以当“小老师”的形式,评价他人的反思情况,在甄别中提高反思效果。
当学生的角色有了变化,兴致就更高了,识别错误的方法不同,从多个角度展开评价,“小老师”经历辨析、补充的互动评价过程,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在评价中完善反思的过程,优化思维提升能力。
基于错例,让每位学生经历反思错因的过程,激活内在的需求,在数学学习中善于反思并乐于反思,在反思中明理,在反思中提质,在反思中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版数学教学月刊[J].2015.4.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