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文学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2019-04-29刘立君
刘立君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到高年级,教材中文学性文本逐渐增加。对于文学性文本的教学,教师在高年级文学性文本教学课堂中实施提陌生策略、矛盾策略与还原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语文;文学性文本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在各类学校中获得了广泛使用。文学性文本指的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能够传达人生体验的具体语言系统,包括散文、小说、剧本、诗歌等各种形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文学性文本明显多于低年级。因此,阅读教学应深入教材里层,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感受精致独特的构思、感悟丰富的情感,进而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永恒价值,对提升学生品鉴文学作品能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采用陌生策略鉴赏丰富的文学性文本中的含义
陌生策略指的是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与普通类文本写作不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独特的艺术构思,想要真正体验到文学性文本的主旨思想,就要读出文本的陌生之处,形成自身的独特的见解。
例如,以学习苏教版六年级《我们爱你啊,中国》为例子,教学目标要求通过理解是个语言,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这篇课文借助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南疆、长江等美丽的景色,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与丰富的产物。整片文章最陌生化的语言如“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神州万里涌动的滚滚春潮”等。当学生将陌生的语言画出后,教师以播放视频的方式来展现陌生化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布达拉宫与帕米尔高原景象以及江南丝绸的制作方法,从而对世界脊、滚滚春潮等所指向的描写现象进行深入认知,理解文章作者用词的恰当和精湛,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文学性文本陌生化表达内容的感悟能力与理解能力。对于次二类的文学性文本,分开看难以理解以及看似无意义,但若从陌生化角度观察就能领悟到其中的含义。
二、采用矛盾策略探析文学性文本创作规律
经典文学中的内容与情境铺陈均显出矛盾,此矛盾不但能够影响读者对文本内容主旨思想的感悟,还能让读者以多角度欣赏,从而对整片文本的框架有更好理解。
例如,以学习苏教版六年级《船长》为例子,当学习到文章中船长以将全部人员救出后与船共沉入海底时,部分学生会有疑惑:船长已经救出所有人,他的职责已经完成,为什么与船共沉入海底?学生找到这一疑问看似是理解了文中内容,但实际是学生感受到了文学小说的独特创作特征,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析。例如向学生提问:如果让船长抛弃船上所有人和船逃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发现如果船长抛弃船上所有人和船逃走,船上的人则无法得到救生,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则没有那么震撼。当学生感悟到了这一点时,教师则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的英勇、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从而凸显文章创作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矛盾之处,通过以对比的方法,激发学生逻辑思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三、采用还原策略感知文学性文本创作意图
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隐蔽的、省略的内容均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还原策略”指的是,让学生在感悟文中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时,把作者未经过艺术加工的原型突显出现,进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辨别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突显出来的智慧。
例如,以学习苏教版六年级《船长》为例子,文章中客船遭遇危险后,“船长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从这词句中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若从语言形式、动作形式上来看,就会发现这些词句是描写船长视死如归、忠于职守的形象和坚决、果断的性格。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描写方式呈现船长的形象和性格内。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还原文章中描写船長的情境。使用还原策略后,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描写方式呈现船长的形象与性格:简单的动作、对话与当时危及的形式有关联,语言形式、内容的选择和动作的描写、故事发生的人物形象与情境的有着关联。通过还原文章中描写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这段人物对话、动作呈现的独特技法。
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文学性文本相比低年级明显较多,教师应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容,并且培养学生赏析、品鉴此类文本的能力,运用不同教学策略引导课堂的顺利开展,才能使学生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良友.走进文学性文本的五种方法[J].小学语文教学.2014(10).
[2]梁敏敏.文学性文本,在审美磁场中大放光辉[J].小学教学参考.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