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
2019-04-29严秀娟
李婷婷
【摘 要】对于新时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来说,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中较为落后的观念,通过新兴的理念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在小学音乐的节奏训练教学中,一方面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同时还应当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节奏素养,促进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重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97-01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对于音乐来说,节奏是其生命、灵魂,而且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节奏,还能够彰显不同的音乐情感、音乐风格、音乐思想。由此可见,节奏是音乐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以音乐本身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节奏是音乐最初的表现形式。在生活中,雨滴声、风声、雷声等,是节奏最基本的状态,在社会长久的发展中,音乐节奏的形式越来越多,但这些都是其最初状态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正是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处于好奇、乐于接受知识的阶段,对其进行节奏训练能够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乐感,强化对音乐的兴趣,甚至能够缓解日常学习的压力。基于科学的节奏训练,小学生还会加深对音乐的认识,激发其音乐创作的乐趣,对日后多方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简言之,在小学音乐课程中进行节奏训练,具有较强的必要性,需要教师加大重视。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训练的有效方法
1.节奏律动,激发课堂活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节奏律动活动,让学生在律动中放松心情、愉悦身心,从而营造无比快乐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节奏律动的最佳教学效果。节奏律动往往放在课堂教学起初的环节,对构建快乐课堂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在律动环节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实现彼此之间的愉悦沟通。例如,在教学歌曲《星光恰恰恰》时,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可利用这首歌曲的旋律,展开生动的律动体验,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课堂活力。为了让学生在律动中沟通得更好,教师让学生围成圆圈,自己站在圆圈中间,和学生展开互动模仿律动。教师做什么动作,学生就模仿什么动作,用简单的動作模仿律动,帮助学生感知所学歌曲的节奏,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欢乐情绪,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愉快,为学习歌曲做好准备。节奏律动的动作设计不要过于复杂,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人人参与、轻松体验的目的,激发学生课堂律动的积极性,取得愉悦身心的最佳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节奏律动活动,能让学生体验歌曲的节奏和曲风,实现简单动作的模仿互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快乐的学习过程。
2.节奏模仿,提升听辨能力。
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节奏模仿训练,让学生在有趣的节奏训练中,提升听辨能力,实现音乐的高效学习。节奏模仿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训练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节奏模仿的形式丰富多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歌曲《我是小音乐家》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模仿训练,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歌曲的节奏,为歌曲的学习做准备。教师可将歌曲的节奏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带领学生展开节奏模仿。教师怎么做,学生就怎么模仿,形成回应式的节奏互动,帮助学生在模仿中实现节奏的把握。为了增强节奏模仿的趣味性,教师在带领学生模仿时可不停地进行动作变换。如由拍手转为拍腿,由拍腿转为跺脚,再由跺脚转为捻指,或者将这些动作互相穿插,以此营造欢乐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节奏互动的兴趣,让节奏模仿在无比欢愉之中顺利进行。节奏模仿训练不仅对学生的节奏听辨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还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节奏类型,为歌曲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在歌曲教学过程中开展节奏模仿的训练,能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节奏,积累节奏型,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趣味生动的节奏模仿,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无限欢乐。
3.创设互动游戏,培养节奏乐感。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提到:“节奏在音乐中,是音乐进行的时间的组织者,有人称它为音乐的骨架,从某种意义上讲,节奏就是音乐总的感觉。没有节奏就失去了这个‘感觉的基础了。”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我们得多帮助学生们去拥有良好的节奏感,把握音乐总的感觉,更好地去表现音乐。我们教学中,也可以运用打击乐器创设一些节奏互动游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上,毋庸置疑,用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在于乐器的合奏或为歌曲伴奏表演上。小学音乐课本百分之八十的歌曲都可以用打击乐器来为它伴奏。有的歌曲直接提供了伴奏乐谱,方便学生演奏,有的要求学生要自制打击乐器,自己编配节奏为歌曲伴奏。不管是什么样的要求,都能够帮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还可以在乐器的合奏表演上,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意识,在表演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演奏习惯。
4.用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节拍节奏。
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对一些有节奏的段落常常是把不同的音符组合起来,要么就是在口中以“哒”来进行喊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突出,用这种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育,学生完全不能理解音乐节奏是什么。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利用动作来体现节奏感是最好的选择,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各方面协调能能力都比较好,思维模式开放,喜欢无拘无束的表现自己,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来结合音乐进行运动节奏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歌曲《大树妈妈》时,教师可在音乐教学课程中可以贯穿一些基本动作,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让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自由以及富有乐趣的学习氛围中。这就实现了在活动中掌握音乐,在音乐中体验体态律动,两者相辅相成,进一步体现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模式所蕴藏的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采用节奏训练方式开展音乐节拍教学,帮助学生感受节拍韵律,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桂梅.论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9(03):154.
[2]华楚田.基于肢体律动的音乐节拍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9(02):77.
严秀娟
【摘 要】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家的骨架,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因此,发展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促进学生对旋律和节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曲目的内涵。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16-01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重要作用
1.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改变其教学方式,采用一些节奏训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通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模仿时钟“滴答滴答”的走针声、或者模仿泉水“叮咚叮咚”的流淌声、让学生自己体验“咚咚咚咚”自己的心跳声等方式来进行节奏训练,通过这种节奏训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类似于玩耍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到相关音乐知识内容。此外,在教学中,当教师教唱歌的时候,还可加入打击乐器或使用生活中、教室里的物品来作为乐器为歌曲伴奏,通过边唱边打节奏或邀请几个学生一起演唱其余同学伴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学会简单的乐器演奏,又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2.节奏创作能更好地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通过长期实践表明,节奏训练能够帮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快速地感受到节奏所带来的独特音乐魅力,并在这种节奏魅力的带动下,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节奏发挥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与再创造。音乐教师在教导和学习关于音乐节奏的练习时,可以带领小学生一起运用其自身的身体各个结构来打出节拍,比如像跺脚、拍桌子、拍手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脚、动脑,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既能愉悦身心,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简析
1.鼓励学生参与节奏训练。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应该以参与学习、兴趣培养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接受全新的音乐节奏知识,实现节奏训练的目的。基于这一条件,小学生能够在自我兴趣的引导之下,形成一种自主参与学习的驱动力,以此来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为了可以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音乐节奏的兴趣,推动音乐课堂的进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训练的关注程度,使其可以在教学中找到更多的乐趣,逐渐形成热爱音乐、喜爱音乐的情感、思想,并且更好地感受音乐节奏。在音乐节奏的训练中,如果部分小学生不喜爱音乐,或者存在抵触情绪,教师就应该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完程节奏训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熟悉的古诗,根据其断句的特征进行节奏训练——“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采用这样的节奏训练方式,可以缓解小学生对音乐的抵触情绪。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根据节奏,将古诗改编为歌曲,使其转变为音乐,进而增强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实现节奏训练的教学目的。
2.借助肢体完成节奏训练。
在人体中,肢体、感官之间具有较强的协调性,所以教师也可以借助肢体,深化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的气氛。通过肢体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可以优化训练效果,提高小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参与程度,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微笑、拥抱、拍手等肢体动作,融入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之中,带动小学生通过肢体感受音乐的韵律、节奏,增强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小学生站起来,随着歌词的变化、节奏的推进,将微笑、拥抱、拍手等动作融入在音乐之中。通过这样训练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音乐节奏的同时,感受音乐活动的内在乐趣,进而加深对音乐情感的认识、理解。另外,在讲授、学习其他音乐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节奏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创造肢体动作,在掌握音乐节奏的基础上,还会逐渐形成一支简单的舞蹈,增强小学生的成就感。
3.节奏教学与课堂實践相结合。
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所以,教学最好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引导学生认识音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每个音符类似的动物走路姿势,根据走路姿势、节拍形象化记忆音符。因此,在进行课堂节奏训练时,最好与相关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某支歌曲,可以通过游戏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活泼有趣,迎合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活泼好动的心理,使学生通过游戏来感受音乐曲目的节奏。教师应根据音乐教材的节奏任务认真分析,积极探索适合歌曲曲目的实践形式,尽可能结合生活场景,使理论知识成为灵活生动的知识。比如,学生可以跟着音乐曲目进行相应合适节奏的动作,如摇摆、拍手、跳跃等动作,使学生对歌曲曲目的掌握更加深刻熟练。教师也可以用身边常常可以听到的声音辅助教学,使得复杂的节奏问题变得简单。如课堂进行某支曲目,教师可通过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哪些声音表达,并且根据节奏的不同,引导学生变换声音变化的速度和频率等。随后,可根据各种打击乐器,如鼓、三角铁、锣、木鱼、沙锤、响板、碰铃等乐器表现不同的节奏。如果学校没有相关的乐器,教师也可利用身边的道具,如桌椅、书本、文具用品等可以发声的东西,代替乐器,进行节奏训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乐器、根据节奏使用乐器,或是之前未曾接触,抑或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都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三、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节奏训练。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需结合小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节奏训练方法,提高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学习主动性,提高小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掌握。同时,节奏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加入诗词朗诵,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促进课堂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帮湘.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6,36(18):131.
[2]赵红艳.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6(27):55.
[3]陈莹.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