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2019-04-29胡超英

关键词:兴趣生活化小学数学

胡超英

【摘 要】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生活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教师应紧密联系数学和生活,让学生自觉地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证实:数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才能将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应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07-01

数学从生活中而来,数学充满在我们生活的角落中。所以,数学教学内容应尽可能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从而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可以获得必需的数学”顺利实现。所以,教师要经常给予学生引导,让其运用自己熟悉的经验,充分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抽象的数学变为生动、形象、有趣的内容,与生活贴近,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从实际生活中而来,教师要立足于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入手,在形象、具体中发现、学习和感知数学[1]。很多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抽象化的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这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学起来确实有些困难。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还原知识的本源,使知识学起来富有趣味性。例如讲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可以举教室的例子,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机结合书本中的知识和生活,同时还要经常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发现并记下身边的数学。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诸多都是可以和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联系的,把每一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现实的“切入点”找准,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好奇心强、爱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典型特征,教师不妨借助他们这一心理,设计特色而高效的数学课堂,鼓励学生主动进入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去掌握数学学科的结构。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以以“我的菜篮子”为主题,设计有关于“蔬菜价格一天涨跌情况”的调查活动,带领学生开展关于“统计”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到菜市场,选取一天中的三个关键点为调查时间:早上6点,中午12点,晚上8点,来调查某一种蔬菜在一天内的价格变化情况,并将调查结果制作成折线统计图,说明蔬菜价格在一天内所呈现的规律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各组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并结合他们的完成情况来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点。在这次实践活动的策划中,教师以活动先行,并且摆脱了课堂的束缚,倡导学生主动融入到生活之中,运用既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读生活现象,这既是通过生活舞台来展现数学,也是利用数学显微镜来观察生活。

以“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教师在教学本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对这样的生活情境予以创设:“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要买一本书,这本书的价格为11元,请你们帮一帮老师,告诉我应该怎么付钱?想更为简单地付清钱营业员又不用找钱,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平时买东西付钱的方法,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初步将十进制的体会建立起来:一个十和一个一合起来便为11。这样和生活实例相联系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收集生活信息,培养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书本上的训练是难以使学生的训练要求得到满足的。数学知识不能借助被动的吸收,而应积极地对知识予以储备,同时在储备的时候,应不断创新、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和记忆知识,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习的时候,立足于生活,不断的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究。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信息进行合理选择,把其转变为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将新知识挖掘出来。

以“百分数”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向将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疏通,然后立足于这些理论知识疏通,然后立足于这些理论对生活信息进行收集,之后是选择和学生学龄段相适合的信息,然后举一个事例。如:一个水果商贩有100箱梨子,上午他卖了30%,下午生意一般,他只卖了15%,但他必须卖掉90%才可以确保不亏本,那么商贩晚上至少要卖掉多少箱苹果才可以不亏本?这道题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买卖活动,紧密联系枯燥的教材理论和生活实际,增强教材知识的灵活性,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问题,给予学生引导,让其从生活中发现并探索数学问题,这样才可以真正将知识掌握到。

三、解决问题,回归生活

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极为丰富,数学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之中。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教师要将观察和操作的機会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领悟到数学的作用和趣味,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所以,教师紧密联系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探寻生活中数学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2]。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生活的数学素材挖掘出来,立足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让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出示学校操场的平面图,并将相关数据标识出来,让学生想办法把操场的面积计算出来。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一次购物,展开一次购物体验,将自己的购物过程真实记录下来,特别是把付款和找钱的过程记录好,然后在学校里和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经验。像这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不仅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符,同时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相符。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相联系展开教学,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数学学习的课堂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将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他们学会站在数学的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效解决,以此使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金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7(4).

[2]张兴英.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都市家教月刊,2017(12):98-98.

猜你喜欢

兴趣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