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创新
2019-04-29唐丽英
唐丽英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思维三个方面提出革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策略,期待理念的革新能够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动力,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182-02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误区
1.重教学形式,轻实质内容。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形式上的课堂阅读演练与教师单向灌输,实质上却忽视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层次认识。第一,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不匹配。阅读教学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只以回答问题为最终目标,不重视分析、研读、理解等环节,这既不利于学生发挥个性优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以练代读、以背代读的阅读方式一旦成为单纯的技巧训练,势必会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第二,课前预习与课中教学、课后复习的安排不合理。阅读课前,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预习,如通读阅读材料、试做阅读习题、熟悉生僻字词等。阅读课上,教师根据学生提前预习的结果提问,并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阅读中的其他问题。阅读课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背诵、默写等任务,要求学生牢记文中的美文美句,为日后的写作做好积累。从形式上看,这种贯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节省了教师的授课时间,但是课中的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之间缺乏开放性、创造性的交流,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受教师的控制,实际效果远不如课前预习,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2.重教学主导,轻阅读主体。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解长句、难句,抓住关键词句,领悟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课下均应以理清学生的阅读难点、解决学生的阅读认知矛盾为主要任务。比如,对于学生不理解或十分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历史人物、自然规律等,教师应当详尽说明,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若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教师就不宜再一味讲授,而应发挥引导、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提高学生的思辨素养。然而,实践中教师一般处于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很难保证。具体来看,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通常以对话为主要的教學方式,以引导学生得出参考答案为主要目标,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无疑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无法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创新
1.确保教学内容的协调性。
面对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重教学形式、轻实质内容的窘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协调性是改进阅读教学方式的关键。首先,教师在课前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点拨学生的阅读思路,使课堂教学符合课程的预期目标。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情感阅读”的教学模式。实施“情感阅读”教学模式的关键一步是创设情感情境。情感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品质,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以及身边的事物产生较为敏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感知力。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阅读进行评价,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展示对学生的信任、关爱,尊重学生的看法和评论,为其营造良好的情感阅读环境。个性化的情感阅读更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很强,教师若运用情感阅读的方式教学,必定能够入情造境,深化教学效果。最后,阅读教学内容不应只有课本,学生在课下还应持续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不通读、熟读文本,是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的。通过重复阅读、课后阅读,学生才能虚心涵泳,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2.预留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
中学阅读课堂上,教师先讲解课文中的语文知识,而后,预留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促使学生主动按照要求,认真阅读文章各段,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从而在阅读中带着作者的感情阅读,逐渐有所感悟和感想。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更加扎实地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渗透的寓意,有效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训练阅读能力,便可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不通顺不流利的现象,方可加强训练,针对学生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还应要求学生带着感情阅读课文,逐渐学生阅读水平明显提升。例如,在学习《乡愁》时,就可以先带来学生共同阅读,之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比赛,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带着感情,认真阅读文章,渐渐地体会和感悟到作者抒发的情感,最终获取胜利,学生对待阅读更加有自信心,进而在学习中主动阅读,有效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品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好词佳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中的知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要求学生说出段落大意,以及句子渗透的寓意和抒发的情感,促使学生主动按照要求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思考和分析课文的主旨,不仅增强学生思考力,还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敏性。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都可以预留时间,指导学生品读文中的语句和各段的含义,逐渐学生对好词好句理解的更深入,更加深层地剖析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学会从多角度赏析课文,在品读中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不仅强化语感,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先组织学生共同阅读,而后,引导学生品读,调动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过程中仔细分析各个段落,充分了解文中抒发对母亲思念之情,深刻体会到思念的情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明显提高。
结束语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语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并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主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依次阅读课文,在学生阅读中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以及断句不准确的地方,逐渐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学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投入到阅读之中,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妍.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53.
[2]冯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232.
[3]姚祥仪.浅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7,4(51):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