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2019-04-29汤华
汤华
.
【摘 要】本文将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为凸显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152-0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有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案例,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在课下准备了大量的京剧脸谱。在课堂上,老师用幻灯片给学生一一演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国粹”。最后,老师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摇摇头,有的则大声地说:“国粹就是鬼脸。”
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
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①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②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③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④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对策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我这里有一个案例:
内容是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的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我变成8个了。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也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阶段,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对小学生日后思维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实效性,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重点从思维方式培养和学习方法教育方面入手。
首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使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以后,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探索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必要的自学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探索和运用课堂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所以,积极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
四、关注个体差异,让课堂效率落到实处
听过不少公开课,往往都是一节课下来成就了少数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大部分学生充当的只是配角,甚至是观众。当然也有些老师会有意找几个后进生回答问题,却变成了是对他们自尊心的又一次伤害。如何让课堂不变成几个人的舞台,如何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有问题可想,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如果能够真到做到这些,这些课的实效性肯定可以落到实处。我的教学经验是:把不同深度的问题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把不同类型的问题让不同状态的人来回答。“你能帮我把题目读一遍吗?”“你能帮我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刚刚这个同学的方法?”这些任务一般交给课堂走神了的同学;“谁能说说你的想法?”“谁能幫他?”“谁还有别的方法?”我喜欢把它交给中等或中上的同学来说;如果一个问题抛出来,半天没人举手,我则要向思路比较好的同学发问了:“你能说说你想到了些什么?”或者一个问题经同学解释后还有个别同学没能理解,则要找个好同学来说,“谁能解释的更清楚”。总之,课堂是属于每个学生的,让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和任务,每个人能完成属于自己的问题和任务。当然,这样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多变化的。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创新。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那么,教师在处理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时,要多想一想“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积极探索更多更优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使课堂教学实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