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2019-04-29乔映俊

关键词:公开课思考文本

乔映俊

【摘 要】本文联系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以及聆听专家评课后的感受,查读了教育专家的指导论文,通过一堂公开课引发思考。以教学实践为例,品味语言与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真正解决了如何深入文本,获取对美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公开课;思考;课堂;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146-01

前段时间做了一节公开课,讲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老师们的反响也很不错,但我心里又略有遗憾。是什么?说不出来。后来有机会聆听了来自上海专家为其他老师的评课后,启发很大。多年来,即使一直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但毕竟具体操作起来还是举步维艰。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自诩为学生再怎么说,怎么能有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深。于是乎,代学生思,代学生言,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孰不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即使说得天花乱缀,学生习得了多少,思维丰富与完善了多少,还真不敢说。如何进行课堂民主的重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以文本为载体,从语言文字入手,体悟作者的感情,获取对美的鉴赏能力,逐渐成为我本节课后反思的主要问题。

一、需要不断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确总结了很多的教学经验,但很少对这些内容做过细致的分类与归纳,更少有概括与总结。零零碎碎的东西无处安放,更缺少高屋建瓴的教学理论的指导。有时候听了课,评课也上不了台面。教师的教学素养亟待提高。而只有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很多教学的瓶颈才能突破。通过读书,记下点滴的思考,这也是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这次专家的点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什么是专业,什么是水平,从导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从同行的身上扬长补短,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看别人更容易看清自己。

二、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这一次课堂实践,因为老师们都是带着提前备好的课来的,又是借班上课,所以师生之间的协调就很关键。很多老师因为预设,所以考虑学生的情况较少。不能考虑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情况,更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课堂明显是老师生拉硬拽,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气氛也死气沉沉。有时候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发言置之不理,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这样的课堂自然是老师学生都很被动。课堂要从预设走向生成。生成是多种资源交汇到一个点上,是学生与老师在文本对话中产生的。老师要在课堂上随时捕捉学生的反映,并筛选合适的内容与角度对文本解读进行及时的调整。这就要求老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不仅仅有教学的机智,更要有教学的智慧。

三、回归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长期以来,我们对文本细读水平不高。口头上大家都在喊具体分析,可是一具体到文本,就还是印象和感想泛滥,对文本的解读只能在表象上滑行。实际上,要进入作品深层,加以分析,就要从天衣无缝的作品中,找出矛盾,提出问题。提不出问题,就不能摆脱被动的解读。有效的分析非常稀缺,无效的信息被空洞地借鉴。学生一望而知,这样的分析就没有价值。教师自身就缺少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而有时候,教师对文本又有一种“过度解释”的行为。有些东西并不是从文本中分析出来的,而是从老师的阅读经验、优势记忆中跑出来的。如何才能准确深入地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需要老师有一种引领的作用;需要老师对文本有一种深入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恰恰是需要从文本中来,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有一种高度的敏感,有一种反思的精神。

如这次的公开课,我讲的是郁达夫的名篇《江南的冬景》,当学生赏析到文本的第二段时,最喜欢的句子是“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晨霜的白、薄等特点。还有同学品味了“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感觉与出了生机,也写出了一份可爱。以往的教学到了这里,老师适当地引导,还可以从比喻句这个句子中赏析到江南冬天的清早,天蒙蒙亮,黑女与白霜的描写也很符合当时的情形,所以写得很俏皮。这部分内容的赏析就停止了。

在这次的研读文本中,当我读到第三段时,眼前一下子灵光一现,似乎醍醐灌顶,欣喜之情不可言喻。似乎走进了作者的内心,窥到了他的秘密。这在以往两届的教学中从没有感受过。所以我想带领学生共同发现作者的心迹,和作者的心灵共振。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以往读到这一段时,老师和学生的重点都集中在最后一句:“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从而概括出江南冬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明朗”。至于此段在文中还有何深意,大抵就一带而过了。当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此段时,并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需要继续发问:承了什么,启了什么?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也一下子恍然大悟了。第二段中所写的景物恰恰是作者儿时铭刻特深的江南冬日的印象。是的,恰恰是儿时的印象,所以第二段所写的景物才具有了那样的联想,俏皮可爱的晨霜,吱吱叫的鸟雀,放出水蒸气的泥地,曝背谈天的老翁与小孩。教师只有品味语言与深入文本,才能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的连贯性。

四、从我做起,建立起一个专业对话的平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听课后的评课变得失去了意义。大家互相恭维,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避而不见,专拣好听的说。孰不知听课与评课流于形式。也因为这样,好多老师不主动参加这些活动,感觉是在浪费时间,对自己起不到实在意义的帮助与提高。这一次上海专家的听评课让我获益匪浅,不仅说问题,而且鸡蛋里头挑骨头,说得人心服口服。而且短短的一周的听评课,感觉充实而丰盈。很多以前困惑的地方,一下子豁然开朗。的确,评课就应该实话实说。这既是对授课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就事论事,真实待人,从我做起。摆脱世俗观念,“我”是建设者,也是享用者。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如果解读作品》.

猜你喜欢

公开课思考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