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略谈
2019-04-29赵金花
赵金花
【摘 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单是“授之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在“教法”适应“学法”的今天,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135-01
《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并提出“善喻”必须指示学习门径,而不求通达。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则明确主张,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前提。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那大谈特谈学习方法也就等于“空谈”。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组织教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体育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其中教材与环境是固定的,而教师与学生则是具有思维意识的活动因素。教学过程的运转,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两个活动因素之间具有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情境的前提。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在学生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值得尊敬、值得信赖、值得亲近;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如好朋友一样互相尊重,像合作伙伴一样相互激励、相互促进,这样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学生就特别容易接受,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主、平等、和谐、轻松的心理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想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应根据教材特点,运用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上课。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革,创新体育课的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力求有新意,这样的课必然会使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可以利用故事、游戏、音乐等多种形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顺势导入,然后揭示课题,组织教学。这样,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来源于生活,创造于实践中,它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制作一些既符合教学要求,又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小卡片、小动物头像,设置在体育游戏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培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仅应该系统地总结学习方法,而且要认真地去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教师要认识到指导学法是一种教学行为,要把它作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内容,使研究学法、指导学法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的“钥匙”,还要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学习的“钥匙”。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又快又好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宣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并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
2.重视学习过程,培养科学学习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探究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索热情的高低。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点拨。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我采取“帮助”“引导”“放手”三个层次的教学策略。对少数探究能力弱的学生采用帮助的方法,即把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设計思路、方法步骤等减小难度,帮助他们“上路”;对多数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即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实施计划,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对少数优秀学生要“放手”,即提出问题后,教师提供可支持性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完成探究的全过程。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学生从不同层次掌握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不断总结、实践,就一定会找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朝晖主编.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法改变的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2]赵守盈,叶苑著.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