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教学
2019-04-29邵伟萍
2017年9月,中小学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此次改编变化最大的是古诗篇目的大幅增加。关于是否应该增加古诗的讨论已经尘埃落定。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顺应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过程。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站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新起点上,语文教师如何能够教好古诗,让孩子们喜欢、爱上古诗?
自学习古诗以来,我接触最多的教法是“串讲法”。从诗词作品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意象选取、选词炼字,再到整体的意境感悟,每一个环节教师都亲历亲为、为同学们做深入的分解和剖析。滴水不露的古诗词教学,看似有效,实则事倍功半,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的东西却是寥寥无几。有研究者提出,“长期以来,语文课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名篇不名。一些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华章,却被先生讲得平平淡淡,毫无滋味,失去了语文的魅力。”目前的诗歌教学相对重视诗歌写作规律和鉴赏常识,较之于古文教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我们依然有重大的忽略。有教师反思到,“我们重视语言层面鉴赏,而没有将语言深入到节律、音韵、平仄、描述的畫面做仔细品味;我们重视思想情感的评价,而不能有意识去捕捉思想情感背后的微妙情绪;我们重视艺术手法的积累,却没有清晰的分类标准,手法之间交叉重叠,甚至把‘情景交融也当作艺术手法;我们注重意象的类型归纳,却从来不考虑意象的模糊和多义,甚至把那些类型化意象当作凝固的象征物。这样就造成了贴标签的阅读习惯,为考试而读的习惯,诗歌的艺术感性的陶冶无从实现,艺术感性的丰富联想想象无法实现。”结果就是,古诗词所谓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性学习早已湮没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中,原本最具语文气息的古诗词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让人产生抗拒感。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其中有关古诗词阅读的章节明确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多老师又意识到了“读”在古诗词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因而在“读”字上狠下功夫,教师讲解一部分就读一遍,甚至一节课还出现了个人读、分组读、全体读、男女生分别读等各种形式,但教师只注重了“读”的方式,却忽视了“读”的目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各种花式读法难免形式主义之嫌。
如今,部编本古诗大幅增加,基础教育阶段更重视学生中华传统经典的学习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牛鼻子”,有学者却直接指出,“我国对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尚处于起步期,加之师范教育阶段及教师上岗前培训阶段对传统文化侧重不多,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不足已成为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最大的制约。”要让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焕发生机,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优劣。如何真正发挥古诗词教学对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怎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古诗词的教学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古诗词的素养形成与发展?这是每一个在职任教者和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们的都要思考的问题。
有些语文教育家和教师开始思考古为今用,尝试着将古诗词教学中最传统的方式重新引入到语文课堂,这种方式就是——吟诵。
吟诵称汉诗文的传统读法,即古人的一种读书方式。王力先生说:“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没错,自古诗歌皆吟诵。前苏联著名诗人吉洪诺夫要赞美汉语说:“只有用音乐才能传达出中国语言的声音,只有用音乐才不会把它损伤;从这声音里,可以隐约地听见钢铁的沸腾,猛虎的低啸,奔流的浩荡。”而吟诵兼具音乐性和文学性。吟诵的“音乐性”,使之不同于西方的朗诵而具有其东方的魅力;吟诵的“文学性”,使之与古诗词为伴并成为鉴赏、创作古诗词的最佳途径。回归诗歌本身,将文学和音乐有机融合,学生一方面体会诗歌语言、风格、情感之美,另一方面将汉语的美、文学的美融入到音乐之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变化之美、句读停顿之美、内在情感之美,“这样就把语文课堂中有关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沉浸于音乐之中,以音乐所产生的乐趣和美感来强化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当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这不得不说是在教学方法上的丰富。”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在将传统吟诵法引入当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彭世强、陈琴戴建荣等几位老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尝试向我们展示了,吟诵的确是一种欣赏和教授古典诗词美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吟诵在一度时间内几度失传,虽经过拯救,在目前国内吟诵界的状况来说,真正能够开设吟诵课程的老师也是凤毛麟角的。因而想要大规模地在中小学课堂推行吟诵,显然有难度。
鉴于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我认为,在“加强面试全体教师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方面,有必要培养教师的吟诵技能,通过吟诵涵养教师的文化底蕴。在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行业的希望,相比较那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说,他们走上讲台前所学到和掌握的学科内容是前沿的和最新的,因而如果他们能在真正走向讲台之前就能达到古诗词吟诵教学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无疑是走了一条捷径。陈少松先生在谈及吟诵的传播时也曾经呼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尤其宜走在前面,因为培养的学生分到各地去,很可推动中小学语文课的吟诵教学。”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所以,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教师以及未来的教师应该积极适应,转变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教师技能,提高文学素养。
作者简介:邵伟萍(1997-)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