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生长式课堂建构

2019-04-29姚清潮

关键词:课堂建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姚清潮

【摘 要】在强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课堂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生长式课堂的建构是一个良好的尝试和优化的成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生长教学;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117-01

初中语文学习是小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深度快速发展阶段,是高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厚实铺垫生长阶段。“教学无小事,课堂比天大”,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生长式课堂建构应给予重要的关切。

生长式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元素设计落实到生长式课堂里的实践性,可从四部分加以论述。

一、生长式课堂里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生成式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有序与无序辩证地统一起来,不简单地排斥有序,也不简单地认同无序,而是将自己看作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的具体情景中创建教学的秩序。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教学《捕蛇者说》:在清晰地解读“说”的文体后,要从全文的整体感悟来结构教学,语言建构要基于具体语境的分析与运用。可采用讨论式的探究法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其、而、以、之”等字词;掌握:“非死则徙尔”、“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等句式;掌握:“若毒之乎”与“叫嚣乎东西”中“乎”的一词多义等语言知识、运用规律和运用技能。通过组织学生研讨:在祖辈接着死乎此,为何还要坚持捕蛇呢?课堂可以围绕“死”及“死的情况”来讨论,以“死”来印证“毒”。这是生活现象的极端矛盾,更是文章的深刻主题。生长式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语言来交流课文的相关信息,达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目标。

二、生长式课堂里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意大利瑞吉欧:生成教学像一个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预成教学则像一列按照精确的时刻表行驶的火车。生成式教学课堂,采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更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训练。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初中律诗《使至塞上》教学可告别逐字句的圈点勾划教学法,植入生成式课堂教学法。教师可生动地创设创意的导入如:据图识诗。一来检测学生的诗词底蕴,二来突出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整体特点。简单的字词大可结合在纹理分析中进行掌握。本诗文基于思维生长发展教学能大胆作如下设计:(一)全诗抓住“单”字分析,为何“单”?“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水落石出后再以”孤“来呼应,从而水到渠成地寻找到诗歌的主题。这对于学生思维的生长发展与提升具有良好的达标训练功效。(二)抓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远“场面的“壮阔”来对比”单“与”孤“的现实处境来把握诗人情感脉络发展;引导学生关注”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的情感内涵:慰问目的地还没到,何时才能到呢?再次突显了诗人王维此景此情的茫然、孤寂和抑郁。这样就告别了碎片化诗词教学,体现了生成式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的课堂教学策略实效性。

三、生长式课堂里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德国教育家斯普格朗阐述了“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过程。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强调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这是学生与作品作家的古今互动,情感交融和审美再造。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四字骈文,可指導学生有情感地把握朗读的节奏。基于生长课堂教学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育功能,可以设计成:(一)要求学生对四字原文改编成五字文或三字文:如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改为“山川之美景,古来共谈论。高峰入云端,清流见水底。两岸之石壁,五色交辉映……”再改为:“山川美,古来谈。高入云,清见底。两岸石,五色辉……”学生在鉴赏与再造中深入玩味诗人的行文构思与情感基点。(二)可以设计成:在鉴赏中可以通过“寻美”来达标,如请学生参照例句填空:请以“山川之美,美在有。”引导学生欣赏填写如:山水相映、动静相衬……等。(三)可以设计成:在鉴赏中可以通过“猎奇”来达标,如请学生鉴赏“沉鳞竞跃”:“跃”,跳跃,写出了白天沉在水底的鱼儿(景物)一到黄昏就争相跃出水面的欢快之奇。在教学中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之间的界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当下学科问题解决的基础,就能使课堂出现系列动态生成的生活场景。

四、生长式课堂里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相互之间直接交往和协作的集体学习时间,让全体学生有更多的参与读、思、议的机会。这对于具有时代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独有特殊的功能。我们明白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强调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小说课文《侯银匠》里的人物:侯银匠和女儿侯菊,通过嫁妆”花轿“刻画了几个生活场景来表现主题。教学时可通过分析(一)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侯菊:要花轿时是早有准备的;改装花轿是心灵手巧的;出租花轿是善于经营的。(二)候银匠知道这是给爹做脸,于是加工细致,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此时要引导着重分析“甜“和”苦“来表现侯银匠的内在情感。(三)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笑了:“老了!糊涂了!“这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子的情感?如此种种,包含着无数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元素。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出嫁文化呢?教师可在充分引导学生研讨的基础上明确两个父女的身份定位:侯菊是一个好女儿也是一个好媳妇;侯银匠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工匠。文化的传承具有年代性,教学时要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的浸润。

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有其内在的关联性。母语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外化形式,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有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当教师把无限的生活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教科书”,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让学生与生活充分地互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生成时,学生就会不断喷涌出创造的灵感。因而,语文核心素养以语言为载体或媒介,构成四位一体的学科内涵,融汇交织,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王圆圆.《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7.(67):41.

[3]潘新和.《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4]左延慧.《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1):80-84.

猜你喜欢

课堂建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情感与生态的有效性探索
依托“概念认知”过程构建“数学内涵”课堂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