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高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2019-04-29乔翠辉

关键词:物理学科高中学生核心素养

乔翠辉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21世纪对国家和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由此应运而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为提高国家竞争力,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就要将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中,将核心素养渗透入基础课程改革。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对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核心素养更好地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参考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114-01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就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正在不断渗透入我国的基础教育,它是课程标准设定的罗盘,为课程实施和教育改革指明方向。建立核心素养与各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核心素养细化、具体化,基于学科特点凝练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本源追求。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是对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详细化改进,并进行拓展延伸、继承发展。2017年,我国提出普通高中物理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篇,将核心素养渗透入物理课堂,明确发展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框架图整理知识,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许多高中学生学好物理规律的障碍在于他们所习得的规律都是零碎的、割裂的,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思维将这些物理规律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条理性强的框架体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每个物理规律,还要教会学生对规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将物理规律进行上位、下位和并列关系的分类,合理利用韦恩图,概念图,流程图等框架图对规律进行统整。将不同级别的概念和相同级别的概念根据逻辑关系分类整理,形成富有条例性的框架体系,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示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制作物理规律框架图相当于学生脑海中形成科学思维逻辑网。将学生脑海中零碎的规律集结起来,提高物理规律之间的组织程度,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物理规律课中使用框架图,将物理规律框架化,有助于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展学生物理观念

在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需学生通过思考,自主构建概念,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物理概念是从形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认知结果。理想的概念教学应让学生经历实践、观察、归纳、猜想、演绎、抽象等概念形成的过程。建构主义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构建,受到学习者原有经验和学习者间个体差异的影响。物理概念不是单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学生不是一味接受从教师那里传达来得知识信息,而是要主动构建知识信息的内涵。这内涵是由学生内化而成的,是別人“偷”不走的。学生要运用习得的类比迀移、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构建。概念课教学应返璞归真,回到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还原概念形成的过程。概念教学需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通过事例分析和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原因,体会其中涉及的物理思想方法。学生在此基础上建构概念,如此构建而来的概念则是内化在学生心中的。学生在物理概念课中自主构建物理概念,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

三、稚化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物理概念课教学中需稚化思维到与学生同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将“冠冕堂皇”的学术性话语省去,不以知识拥有者的高姿态去看待学生。将思维降低到与高中生思维同等的程度。关注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转变成为“高中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揣摩学生的思想方法,以与学生思维相近的思维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物理概念。全方面了解高中生学习的心态以及他们的探究行为、思维模式等,知学生所想,才能教有所学。教师稚化思维,就是教师要放低教学初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想学,乐学、勤于思考,主动参与到概念课教学中。

四、利用多媒体,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物理教学需与生活紧密相连,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知识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中可以直接接触、观察到很多现象与所学物理规律相融的事例。教师需有一双“火眼金睛”,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寻找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连接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前概念,师生共同将物理概念从生活经验中收集、提炼出来的,通过归纳、演绎、细化、泛化等方法将物理概念总结出来。如在讲解加速度概念时,通过视频展示汽车加速或减速刹车的过程,让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认识,通过与一系列静止、匀速、变速运动物体的比较,让学生指出其中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总结,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在物理课教学中,通过日常生活事例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存在于任何触手可及的地方。进一步排除学生对物理“遥不可及”的认识,减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理,从而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和方法,产生学好物理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责任感。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样,物理每时每刻也在作用于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结语

在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仍需要能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不断调整教与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不断提升物理学习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陈丽珊.围绕高考试题落实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14):21-22.

[2]林冰冰,柯晓露,陈成波.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基于闽台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的整体比较研究[J].中学理科园地,2016,12(6):1-3.

猜你喜欢

物理学科高中学生核心素养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
关于物理学科探究模式的探索
试论物理教学中创新力的培养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