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聚合模式”助推三农信贷加速度
2019-04-29路南
路南
2018年初冬,一个普通的清晨,重庆市牌坊坝村,38岁的张正群走进自己的土鸡养殖基地,准备开始自己忙碌的一天。但这份“普通的忙碌”可来之不易。
7年前,原本从事建材批发生意的张正群从城市回到家乡,创办了合作社下的“生态鸡养殖基地建设园区”,事业做得红红火火,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女性创业致富带头人”。她还号召当地农村留守女性和老人参与,为其提供鸡苗及全程无偿技术支持,并在养殖出栏期后,以高于市场批发价收购。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扶贫增收,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但农业生产所需的持续性资金投入及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缺口问题,也让张正群犯了难。
事情发生转折,是在2017年。平安普惠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致力于向乡村创业女性提供免息贷款和创业能力建设服务。经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专业评估及平安普惠的全面调研,张正群和她的合作社顺利获得100万元免息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据了解,这一项目的实施还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多户、200余人,户均增收3万余元,人均增收超5000元。
张正群所遇到的困境,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缩影。目前,三农信贷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融资问题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要求提升金融服务小农户水平,鼓励产业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为小农户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发展为小农户服务的小额贷款机构,开发专门的信贷产品。
加速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解决三农信贷难题,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
两个痛点
来自内蒙古的托亚,今年50岁,是海拉尔少数会做传统缠丝线的草原女性。丈夫去世后,因为牧业不景气,托亚拾起母亲传授的传统手艺,做起毛毡丝线生意,维持着一家的生活,但进货时经常遇到资金困难,让托亚感到快坚持不下去。
另一边的曹志敏,也同样犯愁。他在家乡黑龙江佳木斯创办了合作社,种植木耳,为近百位乡里乡亲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流慢,“资金紧张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曹志敏只能选择低价抛售,扩大经营更不敢奢望。
中国的广阔乡村,经过多年发展,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都基本具备,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业机会,但在这些创业者面前却总有一道过不去的坎儿:三农资金缺口问题。
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农村市场地域分散、偏远,管理成本高;二是农民风险管理严重落后、征信缺失、没有有效抵押物,风险管理且识别成本高;三是三农人群受限于知识结构管理水平,风险意识较差,最终导致要么缺思路、少项目、没市场,要么盲目冒进,经营不善的概率大。
三农融资难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流动性传导至三农人群的有效渠道长期没有建立起来,而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动脉”在为三农人群输血的过程中也存在两大痛点。
首先,在传统的借贷业务中,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部业务环节,但每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难免在某些环节存在短板。这种“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在面对三农信贷复杂需求时显露出弊端,无法有效服务三农人群,造成三农信贷服务供给不足,三农发展出现“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其次,传统金融信贷不适宜三农土壤,以技术加持,推动金融机构从“最后一公里”行进至“最后一百米”,但科技的有效作用在现阶段也遇到了现实问题。
原因在于,我国广大三农人群的生产经营行为线上化程度普遍较弱,大多数在线下场景发生,现有征信系统和线上大数据系统对涉农的线下交易场景覆盖率不高。三农的数据积累缺失,难以应用,最终导致三农借貸的风险评估难、成本高。另一方面,三农人群普遍金融能力较弱,对线下金融服务依赖度仍然很高。
剩下的这“最后一百米”,成为攻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突破口。
“聚合模式”效应
单纯依靠技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三农融资的现实问题,当务之急应该是如何把技术和线下金融服务体系相结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找到一条既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又满足三农需求的全新探索之路。
为了探索商业可持续模式,服务更广泛的三农人群,2018年,平安普惠开始扩大聚合的范围,与长期服务三农的农业基层服务机构合作,充分发挥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优势,更广泛深入地为三农人群服务。目前,平安普惠与重庆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合作的低息三农贷款产品已经落地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合作。借助信贷服务机构间的合作,聚合信贷业务链条中具有模块优势的参与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资源,共同修建“最后一百米”的引流之渠,是一种更为理性、高效的商业模式。
2005年以来,平安普惠已累计为以小微、个体工商户为主的800万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务,其中约70%未从银行获得消费类或经营类贷款。其业务遍布全国310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率达93%。
依托的正是平安普惠全新普惠借贷商业模式——“聚合模式”,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构建开放式的聚合借贷服务平台,凭借标准化聚合机制连接场景方、增信方、资金方等多类信贷业务参与主体,为普惠金融人群服务。
“聚合模式”下,多方协同,不仅提高了服务普惠金融人群的能力和效率,实现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三降”,使业务在稳健运营的前提下形成规模效应,还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促动信贷服务逐步实现从“普”到“惠”的裂变,有助于为传统金融机构这个“主动脉”到末端的普惠金融人群之间打造有效的“毛细血管”体系。
借助业务模式的创新,平安普惠为张正群们提供普惠借贷支持,让他们的创业发展拥有“最初的火种”,让这群“乡村能人”能安得下心、稳得住脚、干得成事,帮助乡村拥有“造血”功能。
2016年开始,平安普惠先后通过和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合作,帮助农村创业群体,发放免息贷款。得益于此,托亚近两年前后获得7万元贷款,曹志敏获50万元贷款,有效缓解了资金难题。
为了探索商业可持续模式,服务更广泛的三农人群,2018年,平安普惠开始扩大聚合的范围,与长期服务三农的农业基层服务机构合作,充分发挥它们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优势,更广泛、更深入地为三农人群服务。目前,和重庆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合作的低息三农贷款产品已经落地,2019年将在全国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