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在外语高校实践育人中的应用
2019-04-29罗倩
罗倩
【摘 要】 文章论述了外语高校非英语专业由单一的外语教学向以外语教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类院校的转型的困境与挑战。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长期以来“外语+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梳理其主要做法。总结了“外语+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特点:“外语工具+实用学科”,实现因校治学,“理论教学+平台实践”,实现学用结合,“校内培育+校外践行”,实现校-企合作。提出外语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路:权衡利弊,优势叠加;合理规划,品牌运行;整合资源,内外兼攻。
【关键词】 外语高校;“外语+专业”;实践育人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以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改革,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新要求,教育要适应现代化,满足新时期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就需要从单一的培养模式中走出来,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渠道,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基于此,部分外语院校开始了由单一的外语教学向以外语教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类院校的转型,1992年,西安外国语学院在英语专业设立了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涉外文秘、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班等。[1]目前,学校特别成立经济金融学院,下设金融学、信用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法学五个本科专业,高校自身的内部整合、学生的思想认同、社会各界的认识偏差等都需要一定的调整期,如何充分利用外语优势,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育,这也是众多高校在前期需要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直面问题和挑战、寻找突破和发展、善于借鉴和总结对外语类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强化专业互补,实现学科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语高校转型的困境与挑战
1、唯“外语”论观念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外语类院校在历史积淀和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大众的观念中成功植入了“外语”名片,使社会对外语学科的认可度转而成为了对学校的整体认知,由此也强化了很多院校的“固本”思想,即固步自封,坚守传统,难以逾越外语教学而实现各学科相互促进、“全面开花”的局面。其他社会学科、管理学科、理学学科等多处于“边缘性”地位,难以得到学校的“大力栽培”,在师资引进、配套设施完善、学科建设经费等方面受到限制,长此以往,此类学科也很难找准自身的定位,发展动力不足。
2、特定语境制约专业认可
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应和学生的实习、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服从、服务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基于此,作为实用型较强的国际贸易、经济、金融、法学专业不仅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向“实用型”转变,也积极的“走出去”,向社会层面延伸,但宣传院校专业优势、扩大招生宣传、寻找合作机会、搭建实践平台的进程往往举步维艰,外语院校的经济类专业与同等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在院校优势、专业认可、就业竞争力等方面仍难以相提并论,相关工作者需要耗费更大的时间和精力使对接单位或招生院校从特定的语境中跳跃出来,重新认识外语院校的综合性发展之路。因此,院校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3、外界言论降低专业自信
在外语院校学习非外语专业,在多数未经深入了解院校架构的外界人士的意识中似乎是一个“伪命题”,而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外界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容易将其认为是“不光彩”的,由此也会降低学生的专业自信,影响学习效率。在求职过程中,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外语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的求职自信。如何從学校、社会、学生等各个层面革新理念、引导舆论、扭转现状,实现平稳过渡,还需要院校不断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二、西安外国语学校实践做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高校外语专业一直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出现了6种教学模式,即①外语+专业方向;②外语+专业知识;③外语+专业;④专业+外语;⑤双学位;⑥其他语种+英语,[2]其中,最通行的模式,就是培养复合型、双语型和主辅型人才,即外语+专业(非英语的其他学科)。[3]多年来,西安外国语大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依托学校优良的国际化环境,着力探索培养在国际贸易、经济、金融、法律等领域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相关业务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逐渐形成了以英语为基础,以专业为导向,以学术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载体的“外语+专业”实践育人模式。
1、丰富学术竞赛平台,“外语+专业”双管齐下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业务技能,使英语专长与专业学习优势相加,经济金融学院充分利用了学术竞赛的平台,开创了“精彩中国梦,出彩经金人”——“中国梦·青春汇”文化节系列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文化节历时半年之久,分为高水平专业竞赛、专业实践活动、交流分享活动三个板块,共计十余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外语融合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践平台。其中,国际贸易商品展竞赛最受师生喜爱,该竞赛分为策划撰写、知识竞赛、展场商务沟通、决赛展示等环节,所有团队成员均用英语语言工具,借助小品、歌舞、朗诵等方式从不同侧面展示着拍卖商品的性能特征,野山栗、白酒、睡眠枕、香水、粗布、魔方等产品通过选手们别出心裁的展演更加形象直观。国泰君安杯“寻找未来投资家”全国高校竞技赛、“中金所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迈科期货”杯期货模拟交易大赛等具有专业特色、且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学术竞赛也巧妙融合了外语元素,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英语水平、切磋专业技能的平台,使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投身创新创业大军,“外语+专业”成果转换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不是纸上谈兵,也要学会发现特长,激活动力,实实在在给学生的“外语+专业”优势找准“契合点”,给学生专业实践培育“生根地”,在此,具有学科优势的经济金融学院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尝试用多种方式用好外语特色。学院紧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为契机,包括学工干部在内的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建立项目题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主动联系指导老师开展大创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据统计,在每年提供的100余项题目中,30余项结合了外语与专业,如融合语言服务与跨境电商、中国跨国企业与翻译传播、贸易往来与多语种服务、一带一路背景与语言消费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对外宣传语言服务等,有效发挥了学生的语言专长,加强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精神的能力培养。
3、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强化“外语+专业”服务功能
“外语+专业”双重优势不仅要深耕成学校文化,也要走出去,主动为学生开辟实战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为此,学院打开校外通道,广泛建立实践基地,不仅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长安银行、人民法院、迈科期货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院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专业服务为导向,以外语特色为亮点,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对接省内三大地方行政区,打造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培育工程,成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国际创客孵化基地”,共推学用融合、共促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
三、“外语+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特点
“外语+专业”实践育人模式从初期的质疑和摸索,到中期的内塑与外拓,该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成效渐现,并逐渐走向深入,总体来看,该模式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外语工具+实用学科”,实现因校治学,优势互补
关于大学培育专才还是通才,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过激烈争论。钱穆认为,“今日中国大学之弊,在培育专才而不知注意通才……如此以往,在彼以为专门绝技,而在世则实增一不通之愚人”。[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人数多、竞争强、要求高、压力大,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单位的青睐,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调整。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实现跨专业的双向培育正是该校应时之需的理性选择。
2、“理论教学+平台实践”,实现学用结合,多效巩固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课堂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增长才识,巩固基础;实践检验真知,增长本领,两者同行同向,则会让大学生在学与用中达到平衡,增益其所不能。该校实践育人模式正是找准了切入点,适时为学生开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在外语和专业之间找到融合平台。
3、“校内培育+校外践行”,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其中,校-企合作机制的开发和建立为高校职能的发挥搭建了很好的良性互动平台,该校正是借助了高校优势,积极提升理念引领作用,主动把握社会前瞻问题,使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外语高校内涵发展的思路
“英语+专业”模式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时代应运而生的,满足了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有很好的现实性和可行性。[5]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外语+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各类高校转变管理观念、转换工作思路、增设服务渠道、加强过程教育提供了方法借鉴。
1、权衡利弊,优势叠加
一所院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首先要明确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新时代经济社会结构和对人才的需求,从大局出发,目光长远,全面统筹,使学科发展始终围绕学校建设的中心和重心。其次要清楚了解本校的历史进程、机构设置、学科结构、文化背景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善于利用专业优势、平台优势、资源优势,逐渐实现从学科互助到学科间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2、合理规划,品牌运行
在找准发力点后,需要有重点、有层次的进行实践路径的规划,通过一次次的摸底和调研、探索和尝试、總结和完善,凝练特色,发挥优势,逐渐培育一批院校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可实施性强、育人效果明显的实践项目,形成系列性、品牌化实践育人体系,改变学校传统单一的育人模式。
3、整合资源,内外兼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高校要充分利用新时代新契机,树立资源整合共享理念。资源整合共享是指通过一定的政策、机构、组织、体制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开放的资源高效配置方式。[6]一方面,高校要进行校内资源整合,即善于叠加学科优势,将不同专业进行选择性重组,达到1+1>2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跨区域集聚各方要素,开放合作,将高校课程、师资、文化、科技等要素与单位企业资源、人力、资金等优势汇集,形成合力,使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是适应当前形势和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程,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及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7]在各类学术竞赛、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上,学生心智不断得到历练,视野不断得到拓展,本领不断得到强化;学校想到了办法,找出了路子,迈开了步伐,为育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催化剂;社会各界倾听青年声音,凝聚青年智慧,融于青年生活,更加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外语+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在各个层面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提供了路径,但要将其引向深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 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
[2] 王守仁,陈新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2-7.
[3] 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2007(1).
[4] 边理庭.大学教育的政策[J].教育杂志,1938(31).
[5][6][7] 杨恒,王渤,陈柯柯.资源整合共享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分析[J].高教论坛,2018(3).
【作者简介】
罗 倩(1992—)女,陕西咸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