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印度教世俗化表现

2019-04-29张倩吕颖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印度教世俗化现代化

张倩 吕颖

摘要: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印度青年帕万帮助巴基斯坦哑女莎希达与家人团聚的故事。电影从始至终都呈现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与对话的现象,从冲突走向对话的过程也是两种宗教世俗化演进的过程。本文通过呈现的妇女地位现代化、父权温和化以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碰撞下的真诚对话,探析印度教世俗化的表现。

关键词: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印度教;世俗化;现代化

“世俗化”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公元17世纪的欧洲,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多种阐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学术界对世俗化的理解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学者拉里·施奈尔将世俗化解释为六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阻碍而日趋理性化。[1]反言之,宗教逐渐从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退缩到相对独立的信仰空间。印度教世俗化进程是由英国殖民主义作用下的外源性现代化和民族主义运动等内源性的现代化共同推进的。

一、妇女地位的现代化

印度是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国度,根据2003年《印度年鉴》统计,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占11.67%。印度教不仅是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也有着婆罗门霸权的历史传统。谈及印度教,绕不开种姓制度这一核心。印度的种姓制度架构着印度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早期吠陀时期开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印度人民有根深蒂固的影响。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等。

种姓制度下,妇女倍受歧视与压迫。古印度婆罗门教典籍《摩奴法典》就是以确认和保护种姓制度为核心内容,法典里规定:“妇女少年时应从父;青年时从夫;夫死从子;无子从丈夫的近亲族;没有这些近亲族,从国王;妇女始终不应该随意自主。”[2]种姓制度是印度现代化的绊脚石,印度安培德卡尔博士曾呼吁:“印度社会是建立在等级的不平等原则上的,他对一些人意味着高贵,对另一些人意味着卑贱,如果我们继续长期否定平等,我们就是在拿我们的政治民主冒险。”[3]虽然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在1947年正式被废除后仍然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消除种姓差异和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社会的平等,从而促进了男女平等以及妇女地位的现代化。

剧中拉茜卡的形象是妇女现代化的典型体现。她待人接物的善良与热情,她对帕万不遗余力的支持以及对沙希达的关怀和照顾,这些都为影片传递出温情。此外,单从印度女性角度来看拉茜卡——可以自由进出家门,拥有受人尊敬的教师职业,遇到问题随时向父亲发出质疑,有勇气向众人宣布自己心有所属……拉茜卡的家庭地位与社会身份让我们看到印度女性逃离压迫和桎梏是走向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希望。

二、父权的温和化

达亚南德是剧中印度教世俗化的另一位体现者。作为拉茜卡的父亲,达亚南德的父亲形象与近两年在中国上映的《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等印度影片中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在达亚南德身上没有压迫和专制,没有家庭暴力,没有逼迫或利用女儿成为自己圆梦的工具,能看到他作为一家之主人的威严与对家人的保护和尊重。达亚南德打算把女儿拉茜卡嫁给好友的儿子,但是当父亲看到女儿坚定果敢地拉着帕万向父亲坦白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好友。面对难堪且愤怒的友人,甚至可能是今后不相往来的家族绝交,父亲选择尊重女儿的意愿。

父权的温和化与妇女地位的现代化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电影中表现出的父权温和化只是印度教世俗化较为理想的一面,与现实相比恐怕还是大部分家庭的幻梦。父亲的地位在印度家族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妇女则是家族中受压迫最严重的群体。据光明日报观澜工作室于2017年5月12日发布的一篇时评《摔跤吧!女孩凭什么不可以?!》记录,在印度过去十几年间约有800万女婴被堕胎,44.5%的女孩在18岁之前就被家人安排结婚,女性的就业率不超过33%……这样令人发指的数据令人心痛于印度妇女儿童现状,现实中的父权的温和化不容乐观,迫在眉睫。

三、宗教碰撞下的真诚对话

电影的叙事背景即印穆不合的历史背景。早在19世纪初,英国人利用印度各邦国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割孟加拉,促生穆盟,利用宪政改革分化族群利益等一系列手段对印度实行“分而治之”政策,达到分化瓦解印度的目的。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自此印巴分治,随之而来的印穆冲突也愈演愈烈。印穆教派冲突不仅是英国对克什米尔地区“分而治之”殖民政策所导致的结果,也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具有破坏性的军事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印穆相互认同一直以来是历史难题,两大族群的利益之争总是与基本价值观和信仰交织在一起。颇感欣慰的是,影片以此作为叙事背景,使人看到“他者”與“我者”的碰撞除了兵戎相见,还有一座连接在两种宗教之间的和谐沟通的桥梁,而帕万正是这座桥梁的搭建者。

主人公“猴神”帕万是象征正义与大爱的英雄人物,在不得已偷越印巴边境时,帕万恪守教条,绝不说谎,冒着被枪毙的危险坚持等待巡逻队的许可后才离开。这样一个虔诚到近乎偏执的印度教徒何时开始放下执念并一步步迈向世俗化呢?当他冲破内心屏障,主动迈入清真寺为沙希达祷告的时候;当他假扮穆斯林女性争取脱离险境的时候;当他为了躲避的巴基斯坦警察的追捕而要求记者撒谎的时候;当巴基斯坦人民高喊着“猴神兄弟”,帕万也向对方做出穆斯林祷告手势“真主保佑”的时候……平安护送沙希达回家是帕万不愧于自我内心的使命,正如卡斯特利奥在《答加尔文书》写道:“生命比任何教条更神圣”,而完成使命的过程即帕万放下执念的世俗化过程。

世俗化并不等于放弃信仰,而是既对自己的信仰虔诚,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信仰与思想。印度教有印度教信奉的真理,伊斯兰教也有伊斯兰教所信奉的真理,在两种真理的碰撞下,阿訇未将伊斯兰教义强加于人,也未将这个奇怪的印度教徒视为“异端”,他慷慨的给予信任、尊重和帮助。相遇和分别的时刻,“他者”和“我者”的对话充满哲思。相遇时,帕万因信仰哈奴曼神徘徊在清真寺外不肯进去,阿訇真诚欢迎:“不是穆斯林那又怎样,兄弟,这里欢迎所有人,所以我们的清真寺从不锁门。”分别时,帕万不肯称“真主保佑”来与阿訇告别,阿訇却微笑着对他说“罗摩神万岁”……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通过建立多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型,[5]在对立和冲突中呼吁以人为本,消除隔阂,表现人类的共同信仰——爱与包容。帕万、达亚南德、拉茜卡三人身上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体现出印度教世俗化。“世俗化”是印度教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依目前现实来看还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相信印度教的世俗化能以尊重人权为前提,继续在宗教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佳佳.独立后印度世俗化政策与印度现代化[D].山西大学,2014.

[2][法]迭朗善译,马雪香转译.摩奴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0.

[3]郑艳萍.论印度社会的贫富分化及政府对策[D].郑州大学,2007.

[4]邱永辉.欧东明.印度世俗化研究[M].巴蜀山社,2003:68-96.

[5]武采雯.解读印度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6).

(通讯作者:吕颖)

猜你喜欢

印度教世俗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印度教艺术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印度教领袖要求一家生10个孩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浅谈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世俗化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