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吴苏荣贵《封八思巴国师》作品的风格样式
2019-04-29张迎美
摘要:内蒙古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项目中,吴苏荣贵教授的《封八思巴国师》作品样式及彩色借鉴了藏传佛教唐卡和波斯细密画艺术。下文将就这一作品中的风格样式及颜色使用进行解析。
关键词:风格样式;颜色;借鉴;分析
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大体为此,吴苏荣贵教授匠心营造这一历史事件,融情融景于这一作品中,作品画面上方的主尊忽必烈汗与八思巴国师座朝群臣,面朝对方,有意共商国事之时,这一画面细节的构造再次升华主题,点睛八思巴国师在元朝受于尊敬、可共国事之重要地位;作为回应八思巴创造新文字这一历史事件,画家表现在画面上的是此画的中心焦点——八思巴文国师印,绘以朱砂色,整幅画以此为焦点,承上启下,左右逢源,突显主题。
《封八思巴国师》作品的构图形式上,具有典型早期唐卡样式的特征,即主尊佛、菩萨在画面的上部中央位置,其他相关佛、菩萨、祖师、护法等围绕周围及下部的样式。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的传入,西藏境内大兴建寺修庙之风,当时寺庙内的壁画、塑像等都由尼泊尔和中国的画家、雕塑家所绘制,自此之后到15世纪之前的由尼泊尔和藏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后人一并成之为尼泊尔画派。
《封八思巴国师》的画面中主要人物忽必烈和八思巴占有主要地位在主尊位置,忽必烈一侧的将士与八思巴一侧的喇嘛僧人分别安排在画面左右下方。画面构图比例和谐,二分之一处的配置人物形象,而背景最下方裝饰地毯的布置为整幅画的四分之一处,营造出整稳固的效果。
这幅作品可称为卷轴画形式,由左边的八思巴与随行僧侣为一,右边的忽必烈与将士为一,中间由玉印和奉台将两幅单独画面组合成一幅整体。整幅作品讲究对称性,画面的左边与右边的对称关系几乎苟同,巧妙之处在于八思巴国师左上方的珍珠色圆月与忽必烈的服饰颜色对称,而忽必烈右上方的珊瑚色太阳又与八思巴的服饰颜色呼应。画面左右两端的宝瓶、宝珠、卷草纹装饰性图案亦一一对应,只是在颜色的深浅上稍加以区分,两方的侍者人物皆为五人,三座俩立而对应。人物和道具均在对称中求变化。
唐卡的绘制样式是平面化的,颜色使用上是采用大面积平涂罩染的技法方式,对局部细节进行分染,重叠深浅上色。这幅作品所呈现的也是平面化的效果,画面的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场景、道具等元素均在一个平面内,用人物造型的大小和设色的冷暖明暗来突出主题。在追求作品平面化的同时,画家更是寄心于营造局部细节的立体化效果,作品中座椅等道具采用了中国寺观壁画传统的沥粉贴金技法,使观者观察作品细节时,有纵深立体的视觉效果,最终以达到整体中见平面,细节之见立体的效果。
波斯细密画始于《古兰经》边饰图案,14至16世纪为其全盛期,早期画风受希腊、叙利亚等艺术的影响,色彩美丽,富于装饰性,至13世纪下半叶,蒙古人入侵使波斯细密画受到中国艺术的强烈影响,如山川、河流、人物服装趋于中国化。
波斯细密画中赫拉特画派的艺术风格在构图上重视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色彩上讲究统一色调,既丰富又典雅,颇有韵律,善用伊斯兰教艺术中书法和植物纹样,增强画面的装饰效果,不讲求透视关系。而作品《封八思巴国师》中背景以渐变蓝色为底色,上绘有多组装饰性金色菱形图案,画中人物颜色多为类比红色,整幅画面色调统一,运用了蓝色、红色为一组,蓝色、金色为一组的对比色营造了浓郁的宗教氛围。画家在作品的色彩表现上在协调中讲求对比。画面下方的地毯在颜色配置上充满了浓烈的波斯元素样式,对比强烈,装饰感极强,左边的造型与图案相对复杂,而右边的则相对工整匀称。
作品画面的局部细节更是耐人寻味,忽必烈汗的座椅底座的左右装饰纹样为狮子,寓意了忽必烈在出兵征战的沙场上如狮子般雄强;而八思巴国师座椅底座下面的装饰图案为两只大象,则代表了佛教中最忠厚的守护动物。座椅中间下搭的毯子为花纹和几何纹样,平衡和谐。
无论是具有唐卡的样式还是波斯细密画的颜色痕迹,《封八思巴国师》这幅中国画,在线描运笔塑造的过程依旧遵从中国画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样式,布局章法、人物场景的排列组合及刻意营造的装饰性图案使用,人物、道具在对称中求变化,色彩表现在协调中求对比。作品中座椅、印龛及奉台均采用了中国寺观壁画传统的沥粉贴金技法之立体表现,画面中心焦点是印龛上部朱砂色的八思巴文国师印,更显创作者为突出作品主题的经营之道。作品无论从整体塑造至局部细节描摹,均彰显出吴苏荣贵教授极具特色的绘画创作能力,让整幅作品兼具了东、西艺术表现的风格样式。
参考文献:
[1]引自内蒙古美术期刊,2018年,第2期:10.
[2]雪域圣僧——八思巴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中国西藏网宛华.
[3]唐卡艺术全书 超值全彩白金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36-37
作者简介:张迎美(1994.5)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硕士,主要研究美术史与美术批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