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路径及意义研究

2019-04-29鲁恒情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次理论飞跃,分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实现路径,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时代创新,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担当,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位一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次理论飞跃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出现以来,这一理论发展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

1、在十八大之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出现萌芽

“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出现在十八大以前,它首先出现在中方处理与西方关系中,讨论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强调各国相互依存。2010年5月和2011年9月,中方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关于促进中欧合作讨论中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构想。

2011年9月,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正式纳入了命运共同体概念。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虽然在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但相互之间发展依赖度更高,国际力量之间的对比也逐渐比以前更加平衡,人类安全和发展问题以及秩序的构建等都需要人类社会的合作来完成。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从无到有,它体现了我国外交思想的转变,强调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和新理念。

2、在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上升到外交旗帜的高度

在十八大报告之前,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萌芽,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尚未正式提出。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合作共赢,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考虑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1]高举“共赢”的外交旗帜,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在这之后,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念,指明要为建立新的国际合作关系而努力,而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方面着力“五位一体”布局和路径。[2]这些方面是从人类对和平、安全、发展、包容、美丽等的美好愿望出发的,是从当前经济全球化遭受到的挑战以及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方面出发。2017年1月日内瓦万国宫的讲坛上,习近平主席对上述“五位一体”行动方略进行全面充实升级,其内涵更加丰富。每一次理论上的飞跃都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步实现了系统化。

3、在十九大报告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包括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这展现了我国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也提高了我国新时代大外交、大战略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我国深刻回应人类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承担大国应有的责任,不断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贡献、中国担当,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第三次飞跃。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实现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代外交战略思想的实质,旨在促进解决影响人类发展的难题。这一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还包含了明确的实践路线,即关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逐步地在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布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更加清晰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关切现实发展困境的重大问题。这五个方面指明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和路径。

1、政治上,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和平是发展的保障。中国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和“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维护人类社会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4]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联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目前,中国已在致力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推动发展合作平台实现。2017年11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政党大会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责任的讨论,也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全球视野。

2、安全上,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远离恐惧,普遍安全。随着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需要面对的国际环境也日益复杂,当前各类安全问题呈现跨国性、多样性等特点。国际安全局势动荡复杂,区域冲突等各种传统安全威胁以及恐怖主义、气候变暖、难民问题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类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也越发渴望安全,安全是和平与稳定发展的保证。如何构建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对此,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各个国家一同来应对世界性的安全风险,打造新的安全格局。呼吁世界各国“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

3、经济上,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远离贫困,共同繁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在减少贫困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的时代,中国将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不可逆的趋势,树立全局性和世界性的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实践,建立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合作平台。世界各国都应秉承开放创新的精神,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以及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来解决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5]携手努力实现发展繁荣。

4、文化上,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远离封闭,开放包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人类文明在高低优劣上没有区别。中国始终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搭建各种合作互动平台,加强创建合作项目,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互动。世界各国应该尊重差异,求同存异,促进多样性的文明交相辉映,消除文化障碍,支持思想互动,密切人类交往,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

5、生态上,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山清水秀,清洁美丽。人类未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显现并影响现实的继续发展,要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建设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中国在这方面将继续努力,承担责任,并做出自己的贡献。国际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寻求合适的路径,各自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在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达成共识,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建立美丽世界共同努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地位

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旨在促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社会制度等的隔阂,争端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更加美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意义深远。

1、理论意义

(1)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实践的思想和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内容全面而系统。其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我国外交方面的重要战略方针,探索新时代外交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着眼人类发展前途的创新理念,正确认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将中国理念和智慧贡献于全球交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是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时代创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发展形势的战略构想。它的提出,不仅是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7]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不平等,对人是一种异化,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弊端中分析出否定资本主义的可能,指出通过无产阶级的努力,去追求自由,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代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的。它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为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的当代实现提供了实践路径,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创新。

(3)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集中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极大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征,有力回应了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关系的问题,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在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凝练。我国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各国相互合作和依存,利益共享,休戚相关与国际共赢的基础上,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为支柱。把握住时代潮流,顺应时代发展局势,反映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反映中国新时代的外交战略,这是中国对21世纪国际关系理论、对未来世界关系发展设想的重大贡献,也是实现“中国梦”,追逐“世界梦”的重要指导原则。

2、实践地位

(1)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肩负着发展全人类解放事业的责任。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不仅与中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必然与人类社会的發展相联系。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解放与发展,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国际合作共赢,这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制定了蓝图,并着手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全球自贸区网络建设等外交实践,发起召开全球政党大会,加强政党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的未来与各国人民的选择息息相关。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8]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应有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

(2)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是促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倡导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正确义利观、亚洲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新型大国关系等新理念,实施“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举措,在多边外交领域不断创新,积极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等,构成了命运共同体战略的战略手段或具体目标。为了促进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和理解,消除猜忌和诋毁,凝聚共识,中国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讲话,发出中国声音。此外,为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建设平台的有效结合,中国一直以实际行动扩大共同利益,增进合作收益,集中推进一系列建设项目。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贡献了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网,2012-12-08.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康渝生,陈奕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M].学术交流,2016(11).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鲁恒情(1996.9—),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
电力物资企业“五位一体”建设策略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