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9-04-29张霞

关键词:水壶创设情境

张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80-01

新教材的编写克服了老教材以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形式呈现知识的缺陷,而是凸现了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的特点,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每个学生重走数学家们的探索之路,也就是弗赖登塔尔所说的“再创造”和“数学化”。但如果一切照般套用,就显得没有新鲜感,不能体现教师的创造精神,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必须用新课改精神指导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把握。下面,就笔者对教材进行改造,创设情境,谈几点做法。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的、实际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奔向“生活数学”的绿洲。

案例1:“合并同类项”教学

师:同学们都有买东西的经历吧!对于算帐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生:……

师:学校期中考试总结发奖,需要购买奖品:钢笔10支,软面抄15本。一支钢笔x元,一本软面抄y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列式。(10x+15y)

师:后来发现奖品不够,需要再购买钢笔5支,软面抄6本,还要多少元?

生:列式。(5x+6y)

师:两次一共花去多少钱?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吗?

生:尝试列式。(10x+15y+5x+6y) (15x+21y)

师:两个结果相等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指名反馈,适时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合并同类项”

案例2:“点和线”教学

〖TP25.JPG;%30%30,Y〗师: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从去年起,中央指示交通建设方面,重点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做到村村通公路。张庄和李庄为了来往更方便,也准备在两村之间修一条路。如图:

生:看图。

师:(边画边说)现在有三个修路方案,如果你是其中某个村子的支部书记.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生:思考,并回答。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今天……

案例3:“建立函数概念”教学

在建立函数概念时,可设计这样的学习情境:利用星期天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分成两组参观种鸡场,并要求同学们:①参观养鸡场,了解雏鸡的单价,记下至少两笔售鸡的数量和金额;②观察售鸡过程中单价、数量和金额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再在数学课上让同学们将调查结果填在下表:

〖TP26.JPG;%30%30,Y〗师:在出售雏鸡过程中涉及到几个量?

生:有三个量:单价、数量、金额。

师:这三个量中哪些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

生:单价320元不变,数量和金额是变化的。

这时引导学生得出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师:请你观察数量和金额这两个变量何区别和联系?同学们很快得出如下的结论:金额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什么叫自变量,什么叫自变量的函数吗?

通过活动同学们轻松得出了自变量与函数的定义。

二、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立足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發展区”的问题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案例4:“字母表示数”教学

师:我们小时侯就会说“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那2只青蛙呢?

生:回答。(两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师:3只青蛙呢?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指名回答):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师:你还能说下去吗?

生:……

师:这种照样不断的增加,说下去很麻烦。你能用一话表示出来这件事吗?(即表示出来青蛙的只数与嘴、眼睛、腿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尝试表示。

师:指名回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适时揭题)

三、吸引注意,创设观察情境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认识始于观察。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外界的信息要通过观察源源不断地输人大脑。在数学教学中.图形的认识需要观察,数学规律的发现需要观察,数学知识的联系需要观察。

案例5:“从三个方向看”教学

教师把一个大水壶带进课堂,放到讲台上,学生莫名其妙。开始教师先让一个同学在水壶的正前方看,并让他描述看到的水壶的样子:然后让第二个同学在水壶的侧而观察,也描述看到的水壶的样子,并让同学们和第一个同学描述的水壶的样子比较。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同一个水壶,看到的样子怎么会不同呢?教师因势利导地启发说:“从正前方看是一个样子.从侧面看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若是再换一个角度看下去又会怎样呢?”

学生被吸引住了,都想换个角度观察。最后,教师又让第三个同学从水壶的正上方垂直看下去,同时描述看到的水壶的样子,再和前面两个同学描述的相比较。这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同一个水壶的样子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观察得清清楚楚。这时师生共同归纳出“从三个方向看”的不同结果。

給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学生明天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看到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化的科学世界,使学生不再对现实世界熟视无睹,像被蒙上眼睛一样到处摸索——“数学,你在哪里”?

四、动手实践,创设操作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案例6:“轴对称的认识”教学

师:咱们来做个试验。在纸上滴一滴墨水,然后马上将纸一折为二。再展开,你能发现什么呢?

生做试验。

师:谁来交流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生:……

案例7:“平行”教学

(课前准备2只笔)

师:如果我们用两只笔分别代表2条直线,把它们放在桌面上摆一摆。这两条直线交点的个数有几种情况呢?

〖TP27.JPG;%30%30,Y〗生:动手摆。

师:能说说你的意见吗?

生:1个交点和0个交点。

师:像第二种情况,在同一个平面内没有交点的2条直线,就叫做“平行”?今天……

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如此,知识不再如同“过眼云烟”,而是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五、铺设问题,创设启发情境

铺设问题,利于问题的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可有效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推理能才有重要作用。

例如,教学《圆》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过平面内一点能作几个圆?过平面上二点能作几条圆?它们的圆心在哪儿?过平面上的三点呢?它们的圆心又在哪儿?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层层深入,这样的教学设计改教师为学生主动学,改教师传授为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寻找规律,创设思维情境

善于寻找数学教学中一些规律,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的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特别应提倡“数学猜想”,让学生从一定依据出发,利用非逻辑的手段,直接获得猜想性结论,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例题:一种长方形餐桌的四周可坐6人用餐。现把n张这样的餐桌按老师出示的方式拼接起来,问四周可坐多少人用餐?若用餐的人数有18人,则这样的餐桌需要多少张?”这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想一张餐桌可坐多少人?两张拼接在一起可坐多少人?三张拼接在一起呢?四张呢?五张呢……学生通过对每个图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逐渐找到正确的结论。

创设了充满魅力的数学情境,学生一旦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会萌发对所学知识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对于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不同的数学课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联系实际,精心设计情境,以此诱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数学情境.培养他们通过自己选择、发现、重组、思考,敏锐的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教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生活数学、活动教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猜你喜欢

水壶创设情境
课桌水壶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藏在水壶里的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