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场沟通视域下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4-29刘甲元

刘甲元

【摘 要】随着国际商务交往日益增多,社会对商务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商务翻译人才作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处理日常商务翻译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熟练的翻译技能和较为完备的商务知识外,还需具备良好且高效的职业沟通能力。职场沟通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商务翻译员的工作表现。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出合格且具有高效职场沟通能力的商务翻译人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全面提高商务翻译人才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职场沟通;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10-01

一、商务翻译人才职场沟通能力内涵

商务翻译人才职场沟通能力指在国际商务往来过程中,商务翻译从业者应具备的有策略地应用自身的综合素养,符合商务翻译职业规范,高效完成商务翻译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以下五点要素:第一,翻译员的个体能力。个体能力指商务翻译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我掌控能力。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掌控能力,才能在紧张的商务翻译活动中充分发挥译员的语言技能和双语转换能力,从而高效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第二,翻译员的语言能力。商务翻译特殊的职场范围与职场活动要求译者在职场沟通中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应用策略。第三,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译员掌握东西方人文精神,具有全球视野与意识。由于商务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员要理解并尊重翻译对象所在的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第四,翻译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商务翻译员具备在进入职场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继续学习并不断发展的能力。第五,翻译员的管理能力。商务翻译专业的特殊性也体现在翻译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参与商务活动的协商、谈判、管理等过程,这就需要翻译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

二、传统商务翻译人才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传统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大多着眼于提高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翻译技能和丰富学生商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商务翻译的课程均围绕语言、翻译和商务三个中心进行设置。语言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的听说读写课程与翻译专业课程。商务方面的课程为对外商务贸易相关知识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能够较为有效地保证商务翻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夯实语言基础、掌握翻译理论、了解商务知识。但针对如何提高学生毕业后所需的就业能力,依旧是最大的难题。商务翻译专业学生毕业求职时除了要具备上述三种专业能力与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且有效的职场沟通能力。但在传统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基本忽视了对职场沟通能力的培养。

2.授课环节存在问题。

首先,商务翻译教师在授课环节更多关注在学生语言能力、翻译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学习上,对于学生在职场中需具备的个体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与管理能力鲜有涉及。并且部分教师甚至不清楚应如何提高这些能力,因此也无法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给予相应指导。其次,目前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翻译专业都缺乏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练的翻译技能、完备的商务知识,又有着丰富商务翻译从业经验的“双师型”优秀师资力量。为数不少的高校商务翻译专业教师都是纯语言或文学类教师,翻译经验较少,商务知识储备有缺陷。这种情况导致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学效果不佳,未能做到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商务翻译从业所需要的翻译技能和商务知识储备。

3.学生对职场沟通能力的认识存在问题。

商务翻译专业的学生对商务翻译的认识存在两个常见的误区:第一,部分学生对专业教学期望较高,认为学习了部分专业课程后就可轻松进入职场,完成翻译工作。第二,一些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很大畏难情绪,认为即使学完全部专业课程也很难掌握翻译技能,对将来从事翻译工作没有信心。这两种认识都是针对语言和翻译能力而言的,大多数学生只关注专业能力而对求职时应具备的沟通能力不甚了解。在求职时虽能达到专业能力上的要求,却没能符合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沟通能力要求,导致就业结果不理想。

三、职场沟通视域下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1.定位实践,突出创新。

科学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翻译人才培养的根本,直接关系着翻译专业的发展。要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先解决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翻译人才培养须突破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局限,要培养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各个学校要结合本校层次和特色,以新时代社会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培养目标,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培养思路为:以实践求创新,深化内涵建设,突出错位发展,构建“外语+专业+方向”的专业发展道路,培养“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

2.平台+模块,学以致用。

翻译人才当以突出能力为本的课程观,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先要摆脱传统学科本位思想,对原有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翻译人才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和技能。由此,设置翻译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采取“平台+模块”的形式,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实践课程平台。其中,理论课体系细化为:公共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又有相应的课程群来支撑构建。学科基础课程群以外语为主体来培养翻译技能和设置必修类课程,以基础知识拓展来设置选修类课程;专业课程群包括专业技能提高课程(商务谈判、视听说和高级英语)、语言文学类知识课程(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等)、综合性语言选修课程(经贸英语、旅游英语)。这种课程设计既涵盖专业课程的突出方向,又符合专业语言文化之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研究方法。另外,课程设置过程中,还需要把握好“学以致用”的原则,合理划分基础、专业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打破学科壁垒,促使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融合,把多学科交叉知识渗透到課程中,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构建翻译+商务、翻译+信息技术、翻译+旅游等分流式的体系。

3.多元互动,产学结合。

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翻译专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首先,探索“人才为主”的多元互动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平台。教师依据学生特点模拟翻译机构来制定翻译项目,并要求学生运用指定翻译技术来完成项目,然后组织学生对各自完成的项目进行展示与说明,包括如何制定术语表、使用何种翻译策略、在校对中如何处理功能对等的问题,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内化翻译技能。同时,教师也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给以及时指导,并总结和归纳项目完成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多元互动方法以翻译项目为运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翻译技术融入其中,切实提高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第二,构建“1+1+N”的课外实践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把教学的实用性、创新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语料库+辅助翻译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在校内成立翻译俱乐部,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专家走进课堂,共同参与翻译课程的设计,并向学生讲解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如何处理。在校外设立实习基地,学校可选择一些知名企业或翻译机构作为长期的翻译实训场所,依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到不同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了解翻译流程,获得翻译的实践经验,让思维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更加理性和科学。

4.开设课程,双校实践。

翻译专业要回归学科本位,找准教学与技能培养间的平衡点。学校要开设延续性的专业实践课程,实践学时(周数)递增。实践课程的理论内容包括:专业技能类实践(语言技能性)、实践课程(专业实习)、实验课程(函电实务、商务谈判)以及毕业设计实践课程。具体实施措施如下:一是完善实训教学设施,强化培育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建设各类实训室,如商务谈判室和口译实训室等,并按照相关实训软件和考评系统。二是推行“双校园语言实践模式”。要适应全球化的进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翻译人才,需要与国外高校进行积极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学校可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开展“2+2”的专业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質。

结语

在新形势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国内外语言教学的先进经验,摸索出高效的,并深受各种层次学生喜爱的授课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学发展必经之路。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将来的择业就业做好充足的知识和实践储备。

参考文献

[1]王刚毅.新时代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的机遇和挑战[J].上海翻译,2018(04):1-3.

[2]李程.地方高师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0):127-128.

[3]孙海一.应用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8(0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