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历史,寻找未来的答案
2019-04-29赵义
赵义
《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
很多人都看过侯孝贤执导的《刺客聂隐娘》,电影取材于唐朝人裴铏的传奇小说。但不知道人们有没有想过,聂隐娘的师父“乞食尼”是佛门中人,但为什么教授给聂隐娘的,却是道家擅长的剑术呢?中国历史本来就有悠久的侠客传统,早期的形象一般注重忠诚、侠义的精神,以五尺男儿为主,但从唐晋以来,就逐渐以神妙的法术、奇谲的修为示人。让侠客们获得令人眼花缭乱、不可思议的法术,是西天諸神入华的结果,是佛教和其它宗教文化在中国融合的结果。这一切则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实现的。再往下探究,那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多元包容,所以不同的宗教文化能在中国大地上共同生存,兼容并蓄。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的《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中,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中这样生动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从三千年前开始就逐步把各大文明串联在一起,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乃至日常生活。
尤其是“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这部分,在今天中西关系正在重塑的时候,值得细细琢磨。这个时期,面对欧洲,中国文化不像在东亚世界长期居于输出性主导性地位。中国作为当时欧洲的“他者”,角色变为欧洲定位自身特殊性的主要“参照物”。不管是法王路易十五时期围绕英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的辩论,还是伏尔泰借助《赵氏孤儿》来讽刺资本主义勃兴时的道德沦丧,抑或是对中国君主专制、社会停滞、中国人性格的批判,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生态总有或大或小的距离。但不管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不是真实的,但并不妨碍所有这些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模型,乃至今天西方关于中国的认识,很多可能还停留在中西初识的时期。
当西方国家打量中国的眼光依然受到历史惯性影响的时候,文化误读总是存在的。但正如本书所说的,我们不奢望完全消解误读的现象,只是希望在我们的思维中多一些批判和反思的意识,无论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对于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不管怎么样,文明交流互鉴的真谛就是:每当一个时代缺少什么的时候,总能从历史上或者异域文化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哲学·科学·常识》
陈嘉映 著
中信出版社
2018年3月
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人的心灵被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在本书中从哲学角度对科学进行反思,溯本清源。
《人行道王国》
【美】米切尔·邓奈尔 著
马景超、刘冉、王一凡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街头讨生活的人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提醒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神州》
【美】段义孚 著
赵世玲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2月
中国的地理区域内,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