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父母觉得人间不值得
2019-04-29韩老白
韩老白
高晓松在文章《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中提到,丹麦和瑞典的生活很惬意。特别是那些退休老人,享受着完备的社会保障,闲了看看落日,钓钓鱼,与世无争,岁月静好。同时,社会对老人的福利待遇也是不错的,他们所秉持的理念是:一个人年轻时为社会作了多少贡献,年老时就该得到多少回馈。
高晓松说:“这样的生活令人向往,少年无忧无虑,中年没什么压力,老年更是恬淡闲适,安度余生。”
不过,我们得承认,我们国家离高福利的北欧尚且有不小距离。实际上,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发生在邻国日本和韩国的故事。
在日韩,“老后破产”已成无形杀手
最近看了本书叫《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让我感到很吃惊。
在普通人印象里,日本是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可按照书中的数据,日本孤身生活的老人逼近600万,约有一半年收入低于生活保护标准。
本该安度晚年,但那些老人为了省钱,夏天不开空调,冬天没有暖气,每日只吃干巴巴的面条,唯一的伙伴是公园里的鸽子。
你说晚景凄凉,是因为他们年轻时不够努力吗?不是的。
以田代先生为例,他年轻时在一家啤酒厂干了12年,50岁创业,自己开了一家啤酒厂。奈何经济不景气,啤酒厂破产,大半辈子的努力打了水漂。如今,75岁的田代先生靠少得可怜的养老金艰苦度日。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韩国。在韩国,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但实际上,人们平均工作到71歲才算真正退休。对于一位韩国中产阶层老人来说,不工作就意味着在“等死”。
在首尔举办的“银发招聘会”上,3万多名老人竞争6000多个从未接触过的“低端岗位”:快递员、保安、清洁工等。
你以为他们想拖着年迈的身躯,颤颤巍巍地跟年轻人抢那些体力活吗?他们当然不想,但为了活下去,没有选择!这些日韩老人在人生路上没有偷懒,却被经济衰退、物价疯涨、养老金入不敷出、看病难看病贵等不可逆因素,一步步推向“老后破产”的深渊。
在中国,父母都是敬业的“演员”
白岩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未来的养老模式是“9037”:居家养老占90%、机构养老占3%、社区养老占7%。
从某种程度上看,发生在日本和韩国的现象可能在中国出现。
中国人把赡养父母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现代社会年轻人压力大,有时候顾不过来也情有可原。
父母们体谅孩子的不易,更是活得小心翼翼,生怕给孩子带来麻烦。
张泉灵在《奇葩说》里说过:有一次她去敬老院采访时,发现老人身上有股“老人味”,便问她多久洗一次澡。老人回答说,她尽量不洗澡,因为年龄大了,洗澡容易滑倒,一旦摔倒,儿女的下半辈子就麻烦了。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最好的演员。为了不麻烦孩子,把“我好着呢”挂在嘴边,遇事一律自己扛。
邻居家的爷爷有个独生子,自小便宠得不得了。为了给儿子买房、买车、娶媳妇,他四处借钱,一大把年纪了却债务缠身。在八十大寿前,老人终于还清了欠款,了却了一桩压在心里十几年的大事。
中国式的父母都太懂事了,他们为子女奉献了一生,临老却生怕给儿女添麻烦。父母不是傻,只是爱你爱得不知所措而已。
给父母最好的爱,就是“添麻烦”
父母懂事,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不喜欢会说喜欢,不好也会说好。但作为子女,我们却要随时随地给父母“添麻烦”,因为这是我们能给他们的最好的爱。
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有个片段:妈妈赵美兰回了趟娘家,俩儿子听说她要回来了,赶紧把家里收拾了一通,还特意做好了饭菜。本以为会得到表扬,结果却把赵美兰整郁闷了。
还是大儿子发现了不对劲:“妈是失落了,觉得咱们不需要她。”于是,他故意把房间搞乱,还在饭菜里撒了一大把盐。果不其然,赵美兰虽一边唠叨着“你们可劲儿给我添乱吧,我怎么就生不出个姑娘呀”,一边却开心地哼起了歌。
谁家没有口是心非的父母呢?有好吃的,嘴上说“我不爱吃”,其实是想留给你吃;收到你的礼物,嘴上念叨“干嘛花这冤枉钱”,转头就向亲朋好友炫耀去了。
可见,永远不要把父母的“情话”当成“真话”,要时不时给他们添麻烦,才能让他们感到“被需要”,才能留住他们这些“口是心非”的小傲娇。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写道:不管多么积极向上,不论喝掉多少心灵鸡汤,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正大步流星地走在衰老的路上,这条路有一个很明确的终点,你迟早会死。
年老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每个人都无从逃避。但我们却可以把握现在,从自身做起,对外不负父母养育之恩,对内不负自己的良心之安。
如此,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的父母才有底气大声告诉世界:来人间走一遭,其实很值得。
(殷欣奎荐自七一客户端/《健康生活报》)